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12-01 09:48:18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从试点建设到全面推进,再到深化拓展,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走实走深,构筑和谐美丽、崇德向善的城乡文明画面。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孵化出许多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有些项目备受群众喜欢,现推出专栏展示各县(区、市)最受群众欢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榆次区
锦纶街道“五微五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榆次区锦纶街道自2021年7月以来,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微服务平台等资源,组织辖区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百家区域共建单位和10支志愿者队伍进行走访调研,为进一步了解辖区居民的需求,启动了锦纶街道“五微五心”新时代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在服务过程中,通过入户摸排、调查问卷、便民服务热线等方式征集“急难愁盼”“微心愿”。这些心愿包括帮扶济困、政策宣传、医疗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截至目前,锦纶街道已累计收集各类“微心愿”2207件,发动志愿者2700余名,累计服务时长2900小时,已基本完成帮扶。
通过“五微五心”新时代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锦纶街道为辖区居民提供了更贴心、细致的服务,让辖区居民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下一步,锦纶街道将以“微心愿”征集活动为载体,汇聚资源力量,全力保障民生微服务形成良好的常态化实效性运行。
榆次区
新建街道“萤火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社区服务体系,榆次区新建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链接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制定符合街道各方面工作实际的“萤火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新建街道与华德物业、天诚药房、郭燕家政、云云理发、优恩艺术培训学校、雷红口腔等10余个爱心商户组建“流萤”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群众提供不同的“萤火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新建街道为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护条件,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品质,启动了适老化改造项目,爱心商户榆次雷红口腔部捐助并为困境老人安装了扶手、起夜感应灯等设施,为困境老年人提供方便、人性化的服务。此外,华德物业定期在辖区内小区为居民修理电器、天诚药房开展义诊等志愿服务。如今,如有独居老年人需要搀扶、入户理发、维修等情况发生,只需要和社区网格员沟通,网格员便会在“流萤”志愿服务队群发布需求,就有志愿商户会主动对接,积极为独居老人解决生活困境,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下一步,新建街道将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吸引更多居民、优质商户加入“流萤”志愿服务队,为创建文明、健康、和谐、幸福的新建家园添光增彩。
太谷区
“圆梦时光”老年婚纱照圆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晋中市太谷区志愿者协会利用已有的“爱在太谷,志愿先行”志愿服务平台,推出“圆梦时光”老年婚纱照圆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为身边的中老年人拍摄婚纱照,见证父母爱情,聆听背后故事,为中老年人献上一份特殊且珍贵的礼物。此项目旨在为老人补拍婚纱照,圆老人婚纱梦,同时还为老人拍摄“百年照”,通过“集合专业”“团结多方”“上门拍摄”等方式,为老人进行化妆、拍摄、制作婚纱照摆台,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77位老人拍摄了婚纱照和个人艺术照,圆了老龄夫妇的婚纱梦,并记录汇编了老人的故事。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致力于带动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在基层一线贴近民生、助力敬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同时,该项目还被授予“2023年晋中市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暨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祁县
“爱助·益‘祁’来”事实孤儿关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爱助·益‘祁’来”事实孤儿关爱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祁县复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20年开始实施,是由志愿者、社会爱心人士持续性、常态化开展的关爱事实孤儿志愿服务。该项目立足亲情陪伴,以日常生活关爱为主,构建“1+1+1”亲情陪伴模式,以开展爱心帮扶、助学支持、亲情陪伴、活动赋能为主要内容,一周一沟通、一月一探望,着力实现事实孤儿专业问题有人询、生活困难有人帮、学业困境有人管的目标。
项目前期通过招募走访、分析评估,筛选祁县境内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建立困境儿童档案,构建动态数据库。项目面向大学生、学校老师、乡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招募亲情志愿者,开展了“圆梦假期”、阳光公益行、“萌娃守护”系列公益行、暑期阳光成长营等多项文明实践活动,关注心理困境,开展亲情陪伴,为事实孤儿提供基本生活助学金,改善生活情况,全方位呵护其健康成长。
项目开展4年来,帮扶事实孤儿52人,陪伴时长达1300小时,累计捐款30余万元,直接受益家庭48家,社会反响强烈,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关注困境儿童的思想意识,确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不失管、不失教、不失护,全面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平遥县
“新时代宣讲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新时代宣讲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平遥县委理论宣讲团于2021年实施,形成了以县委理论宣讲团为核心的“1+14”宣讲团队伍,共有200余位宣讲志愿者,主要负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宣讲。
该宣讲项目着力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一是配强宣讲人员,发掘行业领域、基层一线的理论宣讲能手、乡土宣讲员,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在思想碰撞中提升队伍宣讲水平;二是强化理论培训,围绕“六个讲清楚”等要求,对宣讲人员定期进行专题培训,鼓励宣讲团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学习领会党中央最新精神;三是创新宣讲形式,针对不同受众、不同场景分类宣讲,用身边事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探索直播宣讲方式,打破空间限制,扩大受众范围;四是加强宣讲管理,组建微信工作群,收集整理宣讲时间、图片等数据资料,及时发布宣讲信息,开展巡回指导,总结回顾宣讲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
该项目形成了“心中的话儿对党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千万”四线宣讲等品牌,创新开展了“古城足迹”沉浸式宣讲活动。2023年,开展“古城足迹”沉浸式宣讲教育202次,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百千万”四线宣讲、“七进”宣讲等活动254次,受众达3.3万人(次),线上播放视频点击、阅读、转发突破100万次。
介休市
“孝善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介休市“孝善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介休市敬老协会于2018年开始实施,项目围绕扶贫帮困、养老助老等社会工作,组织志愿者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针对低保、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进行志愿帮扶活动。目前,已有449名志愿者累计开展活动上千次。
该项目主要包括四类活动:一是开展“常回家看看”活动,每周六选一个村为老年人理发、义诊,入户为80岁以上低保、残疾老年人打扫卫生、做饭、洗漱等。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472次、参加志愿者5441人(次)、服务时长3600余小时、服务群众50842人(次)、入户服务群众603人(次); 二是开展“临终服务”活动,主要针对疾病末期并且长期卧床、无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身体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缓解老年人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目前已服务老年人34位;三是开展慰问活动,在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走进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送上节日祝福、慰问物品,解决老年人生活困难,累计慰问老年人3682名,发放慰问金38万余元;四是开展“重点帮扶”项目,针对村内低保户老年人家中房屋破损却无力修缮的情况,实地查看并制定修缮计划,组织社会捐款进行危房改造,截至目前已改造两家、筹集善款115970元。
该项目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把关爱老年人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工作,切实为老年人办实事、解难事,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灵石县
“公益市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公益市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灵石县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于2023年在城区中盛社区组织实施。该社区位于县城南部,距离便民生活服务圈较远,辖区内居民大多是企业职工及职工家属,社区老年人特别是企业退休职工较多,居民对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志愿服务需求较大。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按照“党建引领、社企共建、优势互补”的思路,推出了“公益市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该项目充分发挥辖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社企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志愿者根据辖区居民需要提供便民服务,比如拍一寸照、维修电子产品、磨刀磨剪子、爱心理发、缝纫、口腔护理、健康检测等志愿服务。该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辖区居民需求,培育了“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了社区的号召力,增进了居民团结。该项目已招募志愿者20余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50余次。
灵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充分总结“公益市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经验,积极发挥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协调作用,发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结合暑期“三下乡”活动,在9个乡镇开展“公益市集”文明实践活动,“公民道德日”期间在该县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大型“公益市集”,推动形成“公益市集”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直接服务群众6000余人。
寿阳县
“青年益行 及时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青年益行 及时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寿阳县爱心家园公益协会于2020年发起,引导返乡大学生、初高中学生等青年群体进行助学、助困、节能环保宣传等公益志愿服务。该项目已吸引了700余名大学生及100余名初高中学生参与,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4万小时。
爱心家园公益协会组建了3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助学、助困、环保志愿服务活动。一是组建“益支助学”队伍,发挥不同专业大学生群体的优势,开设语、数、英、音、美、编程等课程,组织志愿者对学生成绩薄弱环节进行辅导,通过固定辅导场所、改进辅导课程、开展红色研学等方式,打造活动品牌,已开展4期集中辅导、组织4批次红色研学活动;二是组建“益支助困”队伍,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志愿开展慰问,为弱势群体发放由羽绒服、粮油、副食组成的“爱心包”,同时组织志愿者帮助经营“28爱吧”商店,每月28日为弱势群体发放商店消费卡,累计发放“爱心包”1000多份;三是组建“益支环保”队伍,组织青年志愿者在街道、公园、校园等场所进行卫生清洁,通过社区宣传、举办讲座、公众号讲解等方式宣传节电节能、垃圾分类等知识,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
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为爱心家园公益协会设立专项资金项目、开展“把爱带回家”“筑梦扬帆夏冬令营”等活动、出租部分场地获取运转资金等方式,同时发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进行物品捐赠、资金支持,不断拓展资金来源,确保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
昔阳县
“幸福+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2021年年底,昔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县域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于2022年1月推出了昔阳县“幸福+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成立了11支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县级志愿服务总队进行调配,为群众送服务上门,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项目的典型经验做法被新华网、《精神文明报》、《山西日报》、《山西新闻联播》连续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该项目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工作导向,依托“文明昔阳”微信小程序,打造了集“小程序二维码+实践所站热线+网格长电话”为一体的“幸福+码”标识牌,广泛张贴在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人口集中的街道、楼宇门口等地,同时发放印有“幸福+码”标识的扇子、雨伞、手机支架、环保袋等宣传品,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幸福+码”志愿服务项目实行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志愿者晒单的闭环管理。项目运行以来,分类开展了“理论我来讲”“阅读我接力”“美德我传承”“文艺我参与”“文明我先行”“新风我倡导”“环境我扮靓”“平安我护航”“健康我守护”“有事来找我”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每个有需求的群众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幸福+码”的到来,让昔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变得更精准、高效,全民道德素质和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和顺县
“情暖夕阳”敬老爱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情暖夕阳”敬老爱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和顺县志愿者协会于2019年10月开始实施,项目以助老敬老为主题,以社区空巢老人为服务对象,现有志愿者364名,累计帮扶社区老年人420余人,发放爱心资金、物品价值53万余元,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2640个小时。项目曾获得2022年度山西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该项目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志愿者协会党支部发挥示范作用,携手爱心企业,在该县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为老人提供便民服务。项目围绕提升社区空巢孤寡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发动志愿者开展家政保洁、日常照料、免费理发、保健测量、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依托小区物业,建立老人信息档案,在爱心企业山西地厚建安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为老人赠送生日蛋糕、送上节日祝福,并于每年重阳节举办百叟宴,邀请老年人用餐。
此外,该项目定期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实现了敬老助老活动常态化,让社区老人感受到温暖,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吸引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左权县
“1699”关爱留守儿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2018年8月,左权县志愿服务联合会实施“1699”关爱留守儿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七彩课堂“启智筑梦”、结对帮扶“扶志追梦”、捐资助学“帮困圆梦”的三位一体关爱模式,全面实施思想引领、兴趣培养、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生活实践等主题志愿服务。
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建立“1+1+N”结对帮扶机制,每月一次入户亲情陪伴、每季一次集中关爱、每年圆梦一个“微心愿”;组织在职教师、返乡大学生成立“七彩课堂”志愿服务队,开展假期线下公益托管和周末线上学业辅导,并组织“小亲圪蛋”小小志愿者文明实践活动,播撒志愿种子、传递志愿精神;联合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定期开展捐资助学,实现了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关爱精准化。
项目实施以来,共举办“七彩课堂”25期、结对帮扶孤儿37名、捐资助学43万余元,累计受助儿童2030名,搭建了返乡大学生回报家乡、振兴乡村,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回馈社会,志愿者互助友爱、传递文明的“三个平台”,弥补了留守儿童教育失衡、眼界狭隘、智趣狭窄“三个短板”。先后被中国网、《精神文明报》、《山西日报》、山西文明网等媒体报道,获得山西省2020年优秀志愿项目,左权县志愿服务联合会被授予“山西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榆社县
“箕榆少年讲化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箕榆少年讲化石”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由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于2017年6月开始实施,通过招募“红领巾讲解员”,形成了以少先队员为志愿服务主体,面向青少年、游客进行革命传统宣传、科学普及讲解的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共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招募活动6期,现有100余名志愿者,开展文化志愿活动300多场,接待观众近万人次。
该项目主要是面向学校招募少先队员,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或学校推荐,少先队员自我介绍、稿件朗诵以及才艺展示等环节,确定为“红领巾讲解员”。随后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相关知识培训,并为其定制统一服装等,利用周末及节假日时间在馆内开展讲解工作。
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优化“红领巾讲解员”培训方式、学习课程,总结规范“红领巾讲解员”的上岗流程、注意事项,落实游客评分制度,印发“红领巾讲解员”成长手册,定期举行相关活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规范化发展。同时,利用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培训、管理志愿者,完善志愿服务数据管理,组织“红领巾讲解员”录制讲解视频,进行线上展示,不断扩大项目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