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12-06 08:53:20
王珪,字叔玠,祁县大桑村人。南梁名将、尚书令王僧辩的孙子。
“王珪履正不回,忠谠无比,君臣时命,胥会于兹。《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叔玠有三珪焉。”这是五代人刘昫对唐初四大名相之一、著名谏臣、祁县人王珪的评价。
王珪,字叔玠,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祁县大桑村人,南梁名将、尚书令王僧辩的孙子。少年王珪胸怀大志,赴绛州龙门拜王通为师,学业优异,才华逐渐显现。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李建成的心腹干将。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事情败露后,李渊将李建成作乱之罪责推卸于做老师的王珪教导不力,将其逐出东宫,流放到蛮荒之地——四川一个叫作嶲州的地方做苦役。“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他爱惜人才,不计前嫌将王珪从边地调回朝廷,担任了专挑权贵们毛病的谏议大夫,从此青云直上,历任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他同魏征一样是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有名的谏臣,也是红极一时的“贞观名相”。
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刚登基就对群臣说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为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但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多数大臣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王珪却大大方方地站出来,朗声说道:“如果陛下能广开言路,纳取谏力,臣必竭尽全力。”李世民闻之大喜,特批准谏官与宰相一同入宫议政。果然,王珪不负皇帝所望,多次进谏并被采纳,深得唐太宗的信任。有一次,皇帝同几位大臣饮酒聊天,他说:“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嘉谋,至天下于太平耳。”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唯有王珪再次语出惊人,他说:“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李世民听了认为这又是一个拨乱反正的好点子,当即下令凡中书门下以及三品以上官员入朝后面必须跟随谏官,以便及时指出大家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李世民除了在朝堂上接受群臣奏事之外,还常常设宴与大臣共饮,利用喝酒、聊天的机会广为纳谏。有一次,王珪受邀入宫饮宴,看到皇帝身边多了一个相貌出众的女子。李世民告诉王珪:“这是庐江王李瑗宫中宠姬,李瑗谋反被杀,这个女子便被收入宫中。此女原本是有夫之妇,庐江王杀了她的丈夫,将她带在自己身边,李瑗怎么能够不灭亡呢?”王珪听后低声问道:“皇上,你认为庐江王杀夫夺妻,是对还是错呢?”李世民说:“杀人而夺其妻,明显是不仁不义的恶行,为什么还要问对错呢?”王珪引用了《管子》中齐桓公与郭国父对话的故事,单刀直入地指出:“此女子如今被安排在陛下身边、很得圣上欢心,这就是正确的吗?如果您认为不正确,就请让她离开皇宫、回家同她的父母团圆吧!”几句话说得李世民羞愧难当,随即将这个女子送回了家。
像许许多多的封建君主一样,李世民也极不乐意有人不听话。朝中有个太常少卿叫作祖孝孙,此人精通音律,擅长弹琴吹奏,是大臣中少有的演奏家。一日,李世民突发奇想,命令其教授宫中的乐女们学习演奏。作为朝中大臣,祖孝孙认为教授歌姬乐女演奏音乐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直接拒绝了皇帝的要求。李世民勃然大怒,直言此人抗旨不遵,要杀掉他。当时在场的王珪与温彦博两位大臣急忙劝谏道:“祖孝孙妙解音律,非不用心,唯恐陛下用人不当。”李世民听了更加愤怒,厉声斥责二人:“二卿都是朕的心腹,理应为朕尽忠献直,为何为祖孝孙说话呢?”王珪答道:“臣本获罪当死,陛下爱护,置之机枢。陛下屡次劝臣进谏,今祖孝孙之事,臣等并无私心。此为陛下负臣而非臣负陛下啊!”虽然君臣当时不欢而散,但李世民没有治祖孝孙的罪。
当时,王珪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一同辅政。李世民知道王珪善论人物,因此对他说:“王卿识鉴通晤,尤善谈论,今日可对诸公加以评论,为朕言各自才华品德,自谓孰与诸子贤?”王珪稍加思考,坦然对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谏诤为心,望仰尧舜,臣不如魏征。”对于他自己的评价也颇有自知之明,“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耳。”李世民连连点头,众人也觉得他的评价到位。谁料想,这种君臣和睦、畅所欲言的场面刚刚过去不久,李世民就以“泄露禁中之言”的罪名,将王珪贬至同州担任刺史。
一年后,王珪调回京城,直接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做了魏王李泰的老师。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自幼聪明乖巧、喜欢学习、酷爱文学,深得李世民的器重。李世民对李泰说:“汝之事珪,如事朕也!”教育儿子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王珪。李泰听在耳中、铭记心上,每次授课先下跪磕头拜师,王珪正襟危坐,毫不客气地接受跪拜。王珪向他讲授的“五经”课程中突出了“忠孝”二字,常常对李泰说:“当今皇上,王之父也,事父思尽孝;当今皇上,国之君也,事君思尽忠。”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惯用“联姻”的办法笼络大臣。唐太宗将女儿下嫁给王珪的儿子王敬直,按皇室旧例,公主走出皇宫、下嫁臣民之家,身份不变,其公公、婆婆必须按照礼节给儿媳叩头跪拜,而王珪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儿子结婚当天,携夫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堂,让公主像民间新妇一样口称父亲母亲大人、与驸马一道下跪磕头。从此,在唐朝首开公主下嫁臣民家必须跪拜长辈的先河。
王珪长期在朝廷做官,常常思念故乡的邻里亲戚,尤其感念那些在他年幼时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有时他亲自登门,有时派遣子女回乡,挨家逐户拜见他们,送衣物、赠银子,表达感谢之情。
贞观十三年,王珪在长安病逝,朝廷追赠其为吏部尚书,谥号“懿”。
本期人文读本摘选自晋中市史志研究室所编《清风徐来——晋中古今清廉人物故事选粹》,内容有删减,由董文龙整理,记者杨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