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勋著八表 温峤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3-12-06 08:54:21

温峤,别名温忠武、温平南、温江州,字太真(一作泰真),并州太原郡祁县(今祁县)人,其父族是太原温氏,母族是清河崔氏,他还是名将温羡的侄儿、司空刘琨的外甥,可以说出身于名门望族。

曲意奉承、攀龙附凤,不是为了获取自己的高官厚禄、耀祖光宗,而是为了当个高级卧底、掌握谋反者的桩桩铁证,进而协助皇帝扳倒权臣,力挽狂澜,助其建立起一个朝代。他就是被称为古代名臣中“第一流”的东晋名臣温峤。

温峤17岁时,被西晋朝廷的司隶校尉选中,当了都官从事。当时,皇帝的宠臣庾敳狐假虎威、为非作歹,京城的官僚、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可碍于其有皇帝的庇护,只能忍气吞声。温峤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司隶校尉有搜捕贪官污吏的职责,便把庾敳的恶行收集整理后通过上司奏报朝廷,皇帝看到纸包不住火了,只好下令将庾敳法办。朝廷里高官大宦为之震惊,皇亲国戚中的恶少狂徒开始收敛,年纪轻轻的温峤,在京城远近闻名。不久,他被举为秀才、灼然(灼然是近代九品中正制的考评科目),提拔为司徒府东阁祭酒,补任上党郡潞县县令。

西晋光熙元年,刘琨出镇并州,便将温峤任命为参军。当时,匈奴人刘聪、羯族人石勒多次率兵攻打幽州、并州两地,兵乱引发这些地方盗贼四起、黎民涂炭。温峤为当时管辖幽州、并州的大将军刘琨出谋划策,减税赋、缓刑罚、除暴烈、安民心,使幽州、并州境内恢复了安定。此后,温峤历任从事中郎、上党郡太守、加建威将军、督护前锋军事。建兴三年,刘琨升任司空,提携温峤任右司马,深受器重。

西晋初年的“八王之乱”引发北方各少数民族入侵,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渡江南迁,于东晋建武元年称晋王。这时候,温峤正随刘琨在晋阳抵抗汉赵的入侵。为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刘琨派温峤南下建康,极力劝司马睿称帝,刘琨对温峤说:“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誉江南。”温峤欣然受命,马不停蹄赶往建康。哪知道,司马睿患得患失、不敢上台,温峤为其打气壮胆:“臣虽无管鲍之才,琅琊王却有齐桓公之志,目前社稷无主,国人都盼望大王登基。同时,还有掌握重兵的大将军刘琨竭诚忠心,辅佐朝政,大王有何惧哉!”温峤的慷慨陈词,使满朝文武振奋,在王导、周凯、谢琨、庾亮、恒彝等人的簇拥下,司马睿登基称帝。他是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晋元帝。

司马睿登上帝位后,立即任命温峤为散骑侍郎,还想让他到尚书台任职,但温峤深知王导、王敦、谢琨等人为北方氏族名流,他甘愿做手下,不争高位,婉拒了皇帝的好意。由于皇帝看重他的才学人品,就让他做了“中庶子官”,给太子司马绍当老师。

司马绍聪明伶俐,熟读孔孟之书,懂得尧舜正气,见识和能力远远超过他的父亲。主宰朝廷大权的王导、王敦兄弟惧怕有一天当朝皇帝百年之后,这位精明能干的太子即位后不好控制,几次阴谋废掉司马绍。

有一次朝会时,王敦声色俱厉地责问道:“太子有何德行?”众大臣惧怕王氏兄弟的权力都不敢出声,唯有温峤针锋相对:“大海之深,难以斗量,胸怀远大志向者,气量狭小之人怎能认识呢?以圣人之道衡量,太子堪称忠孝!”众大臣对温峤的话纷纷表示赞同,挫败了王氏兄弟的阴谋。

东晋刚刚立国,政局动荡,国库空虚,司马睿召集众臣讨论时政,温峤胸有成竹、高瞻远瞩,提出了五项强国富民的改革措施:一是奖励耕作,以州县农桑丰歉,作为考察州县官员政绩的依据;二是废除春种时就向农民收税的制度,让老百姓殷实起来;三是各州县兵丁战同兵,和则耕,收获作军饷,减轻国家负担;四是荐官不为私,减少官员人数,合并州县,把南迁的北方各州县衙门撤除,精兵简政;五是废除诛灭三族的苛刑,除大逆顽凶者外,一律宽刑。

永昌元年十一月,司马睿去世,司马绍即位,史称晋明帝。司马昭任命温峤为侍中,不久后又改任中书令,参与机要。权臣王敦对他屡次升职极为不满,要求皇帝将温峤任命为自己的左司马,以便将其控制在自己的麾下。温峤假意勤勉恭敬,为王氏出谋划策,还与其心腹干将钱凤交好,逐渐获得了王敦的信任。太宁二年六月,守备京师的丹阳尹出缺,温峤对王敦说:“丹阳尹掌管京师,如朝廷之喉舌,任职的人一定得文武兼备,你应该亲自选择任职之人,如果让皇帝任命怕将来不好使唤。”王敦很赞成这样的观点,便问谁可担此重任,温峤说:“钱凤可以。”而钱凤闻讯后,装模作样推荐温峤接任,温峤假意推辞不受,王敦觉得温峤已经完全投靠了自己,便上表让他补任丹阳尹。温峤担心钱凤明白后会阻挠他任职,便在为他举行的饯别宴会上假意喝醉,抬手把钱凤的头巾打落,说道:“你是什么人?我敬的酒你竟敢不喝?”王敦以为温峤醉得不轻,就把他们劝解开了。待散席后,钱凤悄悄对王敦说:“温峤和皇上关系密切,恐怕不好驾驭。”王敦说:“温太真是真醉了,他和你有点小误会,你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冲突就在背后说他坏话呢?”就这样,温峤如愿当上了丹阳尹,彻底摆脱了王敦的控制。不久,温峤就向皇帝汇报了王敦图谋叛乱的情况,请求朝廷及早准备应变。

果然,王敦带兵叛乱,晋明帝依据温峤的汇报,早已做好军事部署,在历阳太守苏峻等人的密切配合下,迅速平息了叛乱。为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专门写了一篇“温峤迷惑王敦”的文章,加以赞颂。

偏安一隅的东晋的确是个叛乱不断、多事春秋的王朝,在平定王敦叛乱之后仅仅三年,历阳太守苏峻勾结豫州刺史祖约又起兵叛乱,京师建康陷落。时任江州刺史的温峤立即要求率兵入卫建康,他与时任宰相的庾亮商量,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做盟主发出讨逆檄文,号召各州郡官员起兵讨逆,由于初战失利,陶侃顿生退意。眼见就要功亏一篑,温峤又一次挺身而出,亲自到陶府百般劝解,终于说服了陶侃以“盟主”的名义,带领各州县兵勇剿灭叛军,夺回建康。

在平叛战争中,陶侃虽为“盟主”,但实际策划组织实施的全部是温峤。平定叛乱后,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晋爵始安郡公,食邑三千户。但温峤不留恋权位,不愿陷入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申请返回江州继续任刺史,体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名士风度。同年四月,温峤在返程中路过牛渚矶时不幸染病,回到武昌后不久就去世了,年仅42岁。

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哀痛涕泣。朝廷得知噩耗,上下无不慨叹惋惜,晋成帝司马衍下册书赞扬温峤“王室危而复安,三光幽而复明,功格宇宙,勋著八表”,并追赠其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温峤还是一个有趣的人,他一生为人潇洒不羁,留下了“温公劫扇”“不越雷池”等脍炙人口的典故,清代诗人王世祯有诗赞他:“不是温忠武,谁堪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