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文旅

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晋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撷英(一)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4-06-19

祆神楼

平遥城墙

乔家大院

无边寺

城隍庙

福田寺

 

编者按

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本质就是保护历史,护佑文化传承。为了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期3年。

晋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气质独特鲜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片土地创造出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就达69处之多。

为了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为我市有序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营造氛围,从本期开始,本报在“文化中国行”栏目下开设“文保溯源”子栏目,分12期展示晋中6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采,与广大读者一起通过“国保”文物了解晋中的灿烂文化和文明。

介休祆神楼

时代:清

批次:第四批

类别:古建筑

祆神楼位于介休顺城关大街东隅,是祆神庙的组成部分。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庙毁,万历年间改建为三结义庙,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又对三结义庙进行重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建祆神楼。

祆神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75平方米。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为过街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东、西、南三面通道,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楼较宽的部分下层为山门,上层为乐楼。下层山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围廊,空间敞朗,山门腰间平座与过街楼平座衔接,下铺楼板,形成向庙内献神演戏的乐楼。

乐楼居于山门门庭上部,楼身两侧设八字影壁,楼上部重檐,加上腰间平座勾栏实为四层。楼内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乐楼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全部以琉璃脊饰瓦件覆盖。二层神龛内塑文昌帝君、奎星及侍者。

价值阐释:

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将门楼、乐楼与过街楼三位一体组合而成的祆教楼阁式建筑。祆神楼构思奇巧,壮观瑰丽,形制富于变化,是清代楼阁建筑中的精品,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与万荣飞云楼、秋风楼、永济鹳雀楼一起被誉为“三晋四大名楼”。

主要看点:

祆神楼脊顶之畏兽型天神和胡服骑瑞兽琉璃雕像,以及祆神楼琉璃饰件中常见的莨苕纹样,都具有浓郁的西亚波斯风格。祆神楼虽历代屡经维修或改建,但在维修、改建中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也保留了原来檩、梁、椽、柱和插扉、斗拱等雕刻图案,仍能找到祆教和祆祠文化的遗迹。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祆神庙几经更名或改建,祆神楼和其所对的祆神楼巷的名称始终未改,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国内研究祆教建筑的孤品。

平遥城墙

时代:明

批次:第三批

类别:古建筑

平遥,始建于公元770年,唐朝时为州治所在地。这座古城位于平遥县城内,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城墙和较完整的城市格局而闻名,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城。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县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据《平遥县志》记载,平遥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猃狁(犬戎)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外族侵扰,在旧城垣上重筑扩建,现存城墙为明代所筑,明、清两代均有增补修葺。

平遥城池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和“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传说而建。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缩如龟状,故有“乌龟城”之称。墙顶用砖砌筑,内筑女墙,外筑垛口3000个,城墙上有小敌楼72个,传说为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象征。城外有护城河,深、宽均为4米。

价值阐释:

平遥古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平遥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城墙与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并列为中国现存较为完好的四座古城墙,是山西省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

主要看点:

平遥古城以市楼为中心,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蛐蜒巷,经纬交织,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条。城内古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平遥全城现存四合院民居3797处,其中有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内的街道、市楼、寺观、庙宇、店铺、酒肆、茶坊等明清街道格局规制,是研究当时县城建制、规模等级、布局设置、社会人文景观和商贸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祁县乔家大院

时代:清

批次:第五批

类别:古建筑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的宅院。

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从始建到建成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

大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共由6座大院、20进小院、313间房屋组成。高耸的门楼内一条东西向甬道将大院分为南北两部分,平面呈“囍”字形布局。

大院四周筑以堡墙,防御性与私密性极强,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整座院落石雕、砖雕、木雕种类繁多,雕刻精美华丽,表现了院主人的美好愿望与寄托。

价值阐释:

乔家大院,这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精巧、工艺精细,体现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明清以来晋商勃兴,在建筑、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晋中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乔家大院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太谷无边寺

时代:宋至清

批次:第六批

类别:古建筑

无边寺位于太谷区城内南寺街10号,俗名“南寺”。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迁县址于此。

该寺创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续修,寺中建塔,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不减,俗称白塔。清同治年间寺院毁于大火,清光绪末年重修后,复其旧名无边寺。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遗构外,其余皆为清代所建。

无边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486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有戏台、四明亭、白塔、过殿、正殿,东西两侧为厢房、配殿、碑廊、藏经楼、耳殿等建筑。

白塔位于寺院中轴线的中部,为寺内主要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七层,高43米,楼阁式空心塔。塔基为砂条石筑成,外7层、内9层,每层有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栱,翼角均设琉璃套兽施铃铎。塔刹为八角攒尖式,上置束腰刹座,仰莲承托窣堵波式刹身,在塔顶可眺望太谷城。

价值阐释:

无边寺自创建以来,在太谷古城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地域认同、乡土教育、旅游开发和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太谷古城内的主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地标性历史建筑之一,为多部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点,是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基地。

主要看点:

白塔是由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过渡形式的实物例证,是太谷的标志。

无边寺现存建筑群兼具两种规划模式,既展现寺院建筑的变化,也体现了佛教建筑本土化的历史趋势,对魏晋时期山西地区佛教传播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榆次城隍庙

时代:元至清

批次:第四批

类别:古建筑

城隍庙位于榆次区东大街中段,是当地现存古代建筑中时代较早、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好的道教建筑群。

据民国版《榆次县志》及庙中现存碑刻记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原址在大北门内善政坊。明宣德六年(1431年)迁至现址。城隍庙初建时仅大殿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山门一间。明弘治十年(1497年)增建玄鉴楼,明正德六年(1511年)建乐楼。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乐楼两侧琉璃影壁,形成现在的格局和规模。各殿内原神像均已不存。现存建筑除显佑殿为元代遗构外,余皆为明清建筑。

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957平方米。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玄鉴楼(兼作乐楼、戏台)、显佑殿、后寝殿,两侧为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影壁、东西配殿等。

价值阐释:

榆次城隍庙建筑群在明朝重建时,烧造使用了大量的琉璃构件,这些琉璃构件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吹日晒,但依然色泽鲜明、光彩照人。在此处随处可见蓝绿琉璃,各处大殿均以琉璃瓦覆顶,顶部有琉璃花脊吻兽,是榆次境内诸多古建筑中使用琉璃多且保存较完整的建筑之一。

主要看点:

玄鉴楼结构独特,与乐楼、戏台、影壁形成组合。玄鉴楼面宽五间,进深二间,通高17米,为四重檐二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背后为乐楼,与主楼梁柱相连接,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

琉璃影壁及屋顶琉璃构件,采用了高浮雕塑造手法,主题突出,造型生动。最值得一提的是乐楼,建造别致,音响效果极佳。

寿阳福田寺

时代:元至明

批次:第六批

类别:古建筑

福田寺是一处保存有元代正殿的佛教寺院位于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该寺始建于唐代,宋金毁于兵火,元至顺四年(1333年)重建。福田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419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现存正殿为元代建筑,余均为清代建筑。正殿内现存元至顺四年(1333年)“刀村福田院创建正殿碑记”碑1通。寺院西北角另有一处明清寺庙,院内存“重修福田寺碑记”碑1通。

价值阐释:

福田寺是寿阳境内已发现的宋元建筑之一,成为研究早期建筑的实物例证。

主要看点:

福田寺主体建筑正殿建于青石基座上,面宽三间,进深七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悬山琉璃顶,梁架为六椽栿对前搭牵用三柱,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采用减柱、移柱造法,元代建筑特征显著。

文字由晋中市博物馆提供,图片由通讯员韩锐提供。

制图:胡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