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13
图为和顺“跑莲灯”表演现场。通讯员 郑静 摄
“跑莲灯”又称“莲花灯”,流传于和顺县松烟镇雷庄村,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活跃在乡村街头、宅前场院的一种民间灯舞艺术。
“莲灯”用五色纸做成,各种小莲花装饰在花灯周围。舞灯时,由每个跑莲灯表演者手持两盏花灯,人和灯连成一串,舞在一起,仿佛是莲灯在跑动。
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这一古老的灯舞艺术,多年来,和顺县多次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雷庄村,对当地老艺人进行走访调研,细致开展普查工作,科学制定保护方案。2007年,“跑莲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和顺县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跑莲灯”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在以刘晓光等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下,新编舞蹈《跑莲灯》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更从小山村出发,逐渐登上国内外更广阔的舞台。2011年6月,“和顺跑莲灯”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每逢春节、社火节等重大节庆,“跑莲灯”必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表演。灯阵流转间鼓乐齐鸣,盏盏莲灯如流星飞转,这一古老的灯舞艺术成为人们传承文化、祈福纳祥的鲜活载体。
家族传承守护文化根脉
“‘跑莲灯’是雷庄人过年的‘标配’,家家户户都跟着张罗。”作为一名“70后”,高军生长在“跑莲灯”世家,爷爷、父亲、叔叔、哥哥都是雷庄村“跑莲灯”的技艺骨干。
自打高军记事起,茶余饭后、节前事后,全村老、中、青三代都会聚在一起敲起锣、打起鼔,精心排练“跑莲灯”,那是雷庄村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时刻。
“传说这盏盏莲花灯散发的喜气,能驱邪避害保佑平安,跑莲灯队伍会跑遍雷庄村的角角落落,希望莲花灯所到之处,能驱除一年的晦气……”高军介绍。
关于“跑莲灯”的起源,在当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代和顺东乡的桃树坪岭是驻兵营地,每当战争前一晚,兵营内就摆开阵式,持戈钺、举灯火,举行招魂盟誓祭祀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古朴庄严的祭祀活动传入到民间,演变成了当地壮威风、鼓士气的一种民间表演。
还有一种说法是,“跑莲灯”是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花灯舞蹈艺术,主要讲的是火山王杨衮用莲花灯娶亲的故事,后又与古代阵式变化和民间祭祀活动结合,形成了民间艺术形式,主要以“和”文化为核心,传递化敌为友、和谐共处的精神内涵。
“‘跑莲灯’以前还叫‘莲花灯’,至于什么时间传到雷庄村的,那就弄不清了。不过,我们雷庄‘跑莲灯’无论是人物、扮相、服装、道具,还是阵法、队列、曲牌都延续着传统的做法。”高军表示。
在传统的“跑莲灯”中,角色由四部分组成,总指挥粗犷耿直的大大王和暴躁勇猛的二大王各由一人扮演,诙谐幽默的哆嗦鬼由两人扮演,其余人为走灯的兵卒,参演人数不少于40人,不设上限,但一定为双数。大大王为花脸,头戴反王盔,红胡子,戴双翎,里穿红袄,外穿绿蟒袍,一手拿令旗指挥兵卒,一手拿折扇指挥乐队。二大王为黑花脸,脸挂一字髯,头戴蒜臼盔,上有一根鸡翎,身穿半身黑大褂,手拿铜锤。哆嗦鬼则是三花脸,喳喳胡,头戴猫头盔,外披皮毛,手拿木枪。兵卒妆容简易,手里的道具是两个半盏莲花灯笼,随着鼓点和音乐的变换,时而单手持花灯,时而双手持花灯,花灯分开时寓意两全其美,合拢时寓意团团圆圆。“跑莲灯”的曲调来自传统锣鼓、民间小调、民间传统吹打乐,由唢呐、笙等民间乐器演奏,乐曲有《大开门》《游场子》《坐帐调》《赶紧板》等。打击乐以大锣、大鼓等民间打击乐器为主,锣鼓点有七锤、五锤、三锤、跳锤等。常用的基础舞步有走、跑、跳,阵式为四门斗、蒜瓣、二饼、三环套、老龙盘窝……
非遗传承一半是传,一半是承。传的是历史,承的是未来。
现在,高军是雷庄“跑莲灯”的组织者和传承者,一边虚心向老艺人学习传承“跑莲灯”技艺,一边组织年轻人学习技艺、排练节目。每年村里正月和庙会期间都要组织“跑莲灯”演出。
对他来说,“跑莲灯”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而且肩负着将前辈技艺与文化精神传递下去的使命。“过程虽难,但我会和雷庄人一起把‘跑莲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高军表示。
创新发展走向更大舞台
“创新是非遗项目的生命力所在,要让‘和顺跑莲灯’这一古老的灯舞艺术焕发生机,就必须让它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被更多人喜爱。”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顺县文化馆馆长刘晓光深知,只有创新才能让“跑莲灯”走向更大的舞台。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针对传统‘跑莲灯’艺术展开了系统性革新,在保留核心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从道具、舞蹈、音乐等关键要素进行现代性转化,新编舞蹈《跑莲灯》,把‘跑莲灯’艺术由广场成功搬上舞台。”刘晓光告诉记者,道具花灯以往都是当地艺人们纯手工制作而成。花灯架子选用当地大山上特有的荆条枝手工扎制,配以五色纸裱糊,再用皱纹纸制作小莲花扎在灯笼边缘,最后将生肖剪纸作品贴于灯笼中间,进行装饰和点缀。随着时代的发展,荆条逐渐被竹子、金属及绸缎等代替,色彩也越发鲜艳,使用寿命也相应延长。
由于是舞台表演,需要体现唯美,对道具花灯的造型进行了改造,使得其更接近于真实的莲花,舞蹈也以凸显唯美的莲花灯造型为主,音乐以和顺凤台小戏为基调,演员翩翩起舞时,宛若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在舞动。参演人数可根据表演场地实时调整,8人也能进行表演。
近年来,新编舞蹈《跑莲灯》持续绽放艺术光彩,不仅在省、市、县各级赛事中屡获殊荣,更是通过电视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
作为和顺县牛郎织女艺术团的核心成员,刘洁自2000年3月入团以来,始终活跃在文化传承一线:2008年随团参加全市社火节表演,2011年远赴匈牙利献艺国际民间艺术节,2013年亮相山西省文博会展演;2018年参与央视《乡约》节目录制,赴深圳参加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21年,以精湛技艺参与《歌从黄河来》节目录制;2023年,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市非遗展演中展现艺术魅力;2025年,在全市社火节中再次展现这一传统舞蹈的艺术传承。
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为了让非遗项目《跑莲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顺县文化馆积极构建全年龄传承体系。
2018年,面向全社会招募25至50岁演员,组建传承梯队,为创编新版舞蹈注入当代审美元素,使非遗艺术焕发新生。
2023年,启动“非遗幼苗培育计划”,招收10至12岁少儿演员,创编童趣盎然的儿童版《跑莲灯》,让孩子们在舞动中感受非遗魅力。
2024年,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工程,县文化馆志愿者团队创编课间广播体操版《跑莲灯》,融入北关示范小学课间活动,构建起“文化传承+体育锻炼”的沉浸式教育场景,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根发芽。
这种分龄传承、层层递进的模式,不仅让非遗项目《跑莲灯》在少儿、青年、中年群体中全面扎根,更探索出“传统技艺现代化、非遗教育阶梯化、文化传播场景化”的活态传承新路径。
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我们会继续加大对传统‘跑莲灯’的研究,深挖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精髓,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传播、校园传承、文旅融合等现代传承方式,在守正创新中构建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让百年非遗既守住文化根脉,又焕发时代新彩。”刘晓光表示。
记者 裴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