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文化

寻觅隋唐五代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5-14

天外来客——“灵石”

隋唐五代政权,大多与山西、太原有关。太原为唐朝的发迹之地,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此起兵;太原是晋王李克用的封地;后晋、后汉、后周有的在这里建都,有的在这里频繁活动,毗邻的晋中当然也在这些活动的范围之内。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南下,亲率甲士3万向隋都长安进军,经雀鼠谷(今介休市西南)、贾胡堡(今灵石县南),遇隋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把守。李渊引隋军出城鏖战于灵石、霍邑之间,宋老生兵败后投堑而死。李渊军长驱南下,入居长安称帝。

唐武德二年(619年),定杨可汗刘武周和部将宋金刚领兵3万扰并州。占领榆次后,又与占据离石的胡人刘季真联结攻陷石州(今离石)、介州(今介休)。宋金刚大破唐朝援军,进逼并州,齐王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霍邑、高壁岭、雀鼠谷、介州、张难堡(今介休张兰)一带连续大破刘武周军,并在介州收降尉迟敬德,刘武周逃突厥被杀,唐遂平定并州。

隋唐盛世,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名人志士。像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学家温大雅,隋末大儒、教育家王通,唐初著名诗人、三仕三隐的王绩,唐代名将王方翼,后汉高祖刘知远等,他们或文韬武略,或博学多才,或侠肝义胆,留下了千古佳话。此外,隋唐盛世频繁的人类活动也给晋中留下了诸多历史文化遗产。

天外来客命县名

我国县名,有以山命名的,以水命名的,以方位命名的,以历史事件命名的等等,但以石命名的并不多见,灵石县就是以一块奇石命名的。

相传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杨坚北上太原巡视,过霍州不久,进入汾河弯道处,峰回水曲,河床多积石,龙舟无法前行,隋文帝只好命人傍汾河开山取道。突然在汾河谷地发现一块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观之其色苍苍,击之其声铮铮,上有“大道永吉”四个字。自诩为佛王阿育的隋文帝惊奇不已,视为天降福祉,护佑万民。遂割介休、霍州部分地方置灵石县。从此,“灵石”被视为神石,并引出了许多美妙神奇的传说。传说“灵石”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余的一块,于是,在城东的翠峰山上曾建过女娲庙;传说吕洞宾有点石成金之术,于是,在“灵石”旁边建起了吕祖庙,修起了纯阳宫,祈祷神仙赐福于民;又传说灵石县城是一艘大船,静升河与汾河在此交汇,静升河的河床与汾河的河床都比县城要高,按此地形,滔滔汾水自北而来,大船必覆。然而千百年来,正是由于“灵石”位于县城北端的吕祖庙内,恰似大船高高的桅杆,“镇水灾,捍城垣”,县城不曾遭水患;还传说“灵石”之灵在于“地灵人杰”,征兆灵石“人文蔚起,豪杰辈出”等等。至于“大道永吉”四字,既不见碑碣,石上又觅不到痕迹,很可能是当事人借题发挥而已。因“大道永吉”暗含“国泰民安”的寓意,有一语双关之妙。一则可以讨好隋文帝,二则可以给“灵石”披上神秘的色彩,归于天意,而博得一人欢心,百姓敬仰,万世传奇。这些传说都表达与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灵石”虽然发现于1400多年前的隋代,其实不知何时它就已经来到了人间。只有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真正认识“灵石”。“灵石”的外观,正视形似碑碣,上下并不对称,下部似碑座;侧视状若靠椅,“靠背”略向后倾。“灵石”左高1.6米,右高1.5米,底宽1.51米,顶宽1.3米,底厚达1.7米,顶厚只有0.3米;上窄下阔,顶薄底壮。“灵石”表面呈褐色,经人抚摸过的突出处多有光泽,虽不能晃晃见影,却也有影影绰绰之感。“灵石”表面孔洞密集,大的有小碗那么大,小的像绿豆那么小,孔洞多数为椭圆形,有的像杏仁,有的像蝌蚪。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刘凯取样化验,“灵石”的硬度为5.5—6.0度,有磁性。主要成分为铁,含量达96.17%,镍、钛、锰、锌等含量不超过1%,同铁陨石化学成分平均值相比较,铁超出5%以上,而镍含量偏低。“灵石”的重量约为6800公斤,仅次于新疆乌鲁木齐博物馆陈列的铁陨石,为全国第二大铁陨石。

“灵石”降落地球后,深深地砸进了泥土里。露出地面一部分,陷入地下一部分。地上部分人们可以观瞻触摸,但地下部分到底有多大,是什么样子,始终是个谜。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搞清楚“灵石”地下部分的形状大小,以便掠夺回本土,曾经用民工进行挖掘,但不知是民工故意消极怠工还是“灵石”灵气显现,始终没有挖到底,这才躲过了日本侵略者的一劫。

隋宁州刺史王季族墓

有明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山西地区并不多见。1998年10月,昔阳县沾尚镇瓦窑足村民在村西1000米处取土时,发现一座古墓葬。昔阳县文物管理所获悉后立即赶往现场。墓葬已大部分被毁坏,墓内随葬器物被全部取出。他们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并追回了部分出土器物。

墓葬位于距昔阳县城西35公里的沾尚镇瓦窑足村西高山坡地上。墓室坐北朝南,砖砌单室,穹隆顶。平面近似方形,四边稍向外凸作弧形,边长 3.2米,四角砌有四根砖柱。墓道在南,宽85厘米,残长120 厘米。墓底至地表高度约3米,顶部塌落。墓葬用绳纹青砖砌筑,砖长 32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据村民反映,墓葬掘出时,就已坍塌,并有早年被盗痕迹。

因墓葬早年被盗,墓内出土的随葬物品不多,类型也比较简单。只有陶俑12件,陶马头1件,陶灶1件和墓志一合。

陶俑均为模制,俑身内空,白地红彩,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根据陶俑的造型和用途,可归纳为女立俑、男立俑、仪仗俑和持盾俑四种类型。

三件女立俑其中两件缺头。完整者高19.5厘米,缺头者也应该高20厘米左右。女俑均为立姿,头绾双髻,面形方圆,双目前视。身着双层长袖交衽红衫,内衣下部打褶,下垂至臀,腰束带,下着筒裤。窄肩、细腰,身体修长,神态潇洒。左臂微前屈,衣袖在左身侧下垂至膝。右臂前屈贴腰挎行囊,手握于腰前。

两件男立俑都完整,高22厘米。头束软巾,头前饰两条柳叶形头带分飘于左右两侧,软巾结于脑后打结,巾端分别垂于背后。高鼻、宽额、短颈,面形丰腴,眉脊微隆,额头较高,目光下视,表情持重。颈饰项圈。身着红色圆领窄袖直衽短袍,腰束带,下着裤。右臂下垂,右手握拳,上有穿孔,似原持有器物。左臂微前屈。

三件仪仗俑其中两件残缺。完整者高23厘米。头束髻,披发带,发带绕颈肩一周成环形状。高鼻、宽额、修眉、脸型浑圆,目光前视,表情威严。身着袒右臂红色齐膝袍,腰束带,下着裤。左手贴于左胸前,手握拳,上穿孔,原有持物。左肩挎执事袋斜背于身右侧。

三件持盾俑其中两件残缺。完整者高24厘米。均头束发髻,戴发带,发带绕颈肩一周成环形状。修眉、高鼻、深眼、眉骨凸起,两颊丰腴,面型浑圆。身穿齐膝短袍,袒右臂,腰束带,下着筒裤,脚穿高腰靴。左手持盾于左胸前。右手前屈于右胸侧,手握拳,上穿孔,原有持物。左肩挎执事袋。

另有俑头一件,头戴小冠,面型方圆。大耳,押入式。陶马头长10厘米,只残留半面马头。尖耳直竖,眼睛暴突,马嘴微闭,笼辔俱全,饰有璎珞。陶灶残长8厘米、宽6.5厘米、高5.5厘米,细泥红陶,火候偏低,质地松软。灶体平面近方形,前有挡墙,挡墙上有凸起的花纹,拱形火门道,灶体中空,不封底,灶眼上设甑。

墓志一合。志盖正方形,素面盝顶,有斜刹,红砂石质,边长53厘米、厚12厘米。盝顶中央阴刻楷书“宁州刺史王季族墓志”9个大字。有界格。

志石正方形,边长53厘米,12厘米厚。红砂石质。志文19行,满行19字,共355字。书法仿张猛龙魏碑体,有界格。铭曰:

君讳族,字刲爵,并州乐平郡都乡贵上里人也。其先后稷之苗裔,王季之胄㣧,远祖讳胄,字世道,闲居养德,注心与百丈齐公式,猛气敖敖,宣言与黄金等价,文丰绮□,光于晋邦。刲为冯翊公、雍州刺史、司徒公。祖讳弁,字文始。蕴德文华与鸾鸿比亮。抱□矛于怀抱,备文武于胸衿。魏太和年用为征北将军散骑常侍司□校尉安定子。父讳先,字早生。珠辞散锦,金声之响,自高□经玩藉,紫宫之音久振,正始年用为殿中将军,奉朝请从事中郎奉车都尉安定子。君禀气风生,□□偤勇,故能白首神姿,耆公式令望齐王统化□心敬重。诏授太原郡守,又能宝性持□依岩抱□,将知玉出荆山,便有夜光之质,珠生汉水,即有明月之形。开皇元年诏授宁州刺史。何其拔山之力弥随石火,风云之气殒从电灭。国号大隋开皇三年岁次癸卯二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掩闭埏门,葬于广阳城东北七里平原之上。刊石泉门,千载不朽……

墓志记载,王季族,并州乐平郡(今昔阳县)都乡贵上里人,字刲(kui)爵。其父王先,北魏正始年间(504年-508年)用为殿中将军,奉朝请从事中郎、奉车都尉、安定子。刲为冯翊公、雍州刺史、司徒公。

有学者认为,王季族之父王先,在北魏正始年间为殿中将军。殿中将军是八品侍卫武职;奉朝请从事中郎是七品有奉无职的冗散官;奉车都尉也是五品冗职,地位并不高。王季族,正史无载,墓志未记其生年,年龄不明。根据其父亲活动的时代推断,王季族去世时应享高龄,他在隋刚刚建国的开皇元年(581年)即被授宁州刺史,授官后两年便去世,所以他的宁州刺史很可能属于版授刺史,是一种荣衔,所以其墓室偏小。

王季族墓虽经严重破坏,但其由墓道、券顶墓门、抹角方形墓室组成的墓葬形制,特别是四角砌有角柱,显然是继承了北朝墓葬形制发展而来的,具有北方隋代墓葬结构的特点。墓中随葬的各类陶俑,与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所出土陶俑的风格相近,应该是一种继承和延续。陶俑均为彩绘,虽然有的彩绘剥落,有的残损,但它们仍然代表着晋中隋代初期陶俑造型艺术的特征。其中马头俑形象生动、造型准确、比例适当,堪称艺术精品。魏碑体墓志无疑也是书法艺术之佳作,已有学者进行了专门考察。王季族墓葬的发现,丰富了山西地区隋代墓葬的资料。

王建立石棺与秦国太夫人墓志

榆社县博物馆藏有一件非常精美的小型石棺和一合两方墓志,属国家二级文物。

1995年春,榆社县云簇镇大马岚村村民在佛爷庙附近的土丘上建房时,发现了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立即前往调查。石棺出自一小型土坑竖穴墓内。棺内原有骨灰和残余骨质,出土时已被村民倒掉,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随葬品。墓周围土质坚硬,似夯土,为二次迁葬。石棺完整。

石棺不大,46厘米长、28厘米宽、38厘米高。青石质,分为棺盖、棺身、棺座三部分。棺盖为一石,棺身和棺座为一石,雕琢组合而成。雕刻细腻,精美华丽。

半圆弧形棺盖形若筒瓦,前大后小,前宽后窄,凹凸子母口,长46厘米、宽26.5至22.4厘米、高16至12.4厘米、厚3.4至6.5厘米。盖面左右两侧对称浮雕一组两行燕雀祥云图案,饰以蓝、绿、红彩。彩色艳丽,犹如刚刚绘制一般。下行三只燕雀、两朵祥云,上行间刻三只燕雀、三朵祥云。燕雀、祥云依棺盖空间前大后小,排列疏朗有序,线条流畅。恰似燕雀翱翔在碧空蓝天,深奥莫测。棺盖前额呈半圆形,外郭卷沿,额面浮雕立于彩云之中展翅欲飞的朱雀。后额也为半圆形,比前额略低且窄,外郭卷沿,额面浮雕莲花蔓草。

棺身略似覆斗,四面皆平沿。前挡浮雕建筑图案。普拍枋上承“人”字形补间斗拱一朵。枋下两侧为直棂窗隔扇,中间两扇板门。右侧板门半启,门缝中闪出半身年轻女子。女子眉清目秀,头绾发髻,上着斜襟短衣,下着曳地长裙。门外右下角雕一小犬,似女子唤狗,画面栩栩如生、动人逼真,一幅典型的写实作品。后挡小于前挡,浮雕龟蛇连体的玄武。左右两帮前高后低,前大后小,左帮雕青龙,右帮刻白虎。龙虎凶神恶煞、吞云驾雾、张牙舞爪,似吞尽一切妖魔鬼怪,尽职尽责地担当起护卫墓主人的责任。石棺本身不大,在不大的空间雕凿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建筑、人物、家畜等诸多内容,非常精湛又寓意深刻,实在难能可贵,堪称上乘艺术之作。

棺座为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与棺身连为一体,长宽略大于棺身。中空圈形座,上下各两层叠涩,中间束腰处左右各雕8个,前后各雕4个凸形孔,可称作“开窗”。

石棺通体饰红、绿、蓝三彩。

石棺外底有阴刻8行刻铭,满行23字,共181字。铭曰:

天成四年,岁次己丑十二月丙申朔十九日甲寅叶谋佐命,保大功臣,平卢军节度淄、青、登、莱等州观察处置,押新罗、渤海两蕃等,使持节青州诸军事、守青州刺史,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一百户王建立,造石生灰骨椁子一座,随任所。到命终之处,仰眷属七日内置柏界出焚烧,便入此椁子内,保骨肉后兴。如违即不利于后。故记。

刻铭记载了王建立于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雕造了这件石棺,并把它带到了自己的任所。嘱咐人们,自己死后七日之内火化。火化之后放入石棺内,以保“骨肉后兴”。不然的话,不利于后人。

20世纪50年代末,榆社县河峪乡鱼头村王墓沟出土了一合墓志。志石有盖,现保存在榆社县博物馆。

志盖青石质,覆斗正方形。盖顶阴刻篆书“汉故秦国太夫人墓志”9字。周围分刻楷书七言绝句一首,曰:“三代幽魂葬此围,神灵潜隐幸光辉;玉颜一掩黄泉下,万古千秋不再归。”绝句四边再饰一周卷草花纹和一周回折纹。回折纹四角和每边中间分刻八卦图案。志盖腰间刻忍冬莲花蔓草花纹,均线刻。

志石青石质,正方形,竖界格,阴刻楷书30行,满行47字,共1094 字。志文为:

故秦国太夫人墓志铭并序,进士王鹏撰兼书。

太夫人姓田氏,本出北平,敬仲□陈,适齐绵历九代,辛有齐国。蝉联冠盖,史谍备详。远祖因宦迁于河东,代为沁州人矣。即有唐故骑将田茂璋府君之长女也。生而挺秀,长而闲和。诗人宜咏于鹊巢,君子是求于燕尔。爰适于明宗皇帝佐命功臣,故昭义军节度使、赠尚书令、韩王王公。王代天业茂,致国勋高。一秉洪钧,六分巨镇。金钟镂德,玉册疏恩。显彰内助之切,迭除赏延之泽,累封魏国夫人。朱轮华毂,霞帔宝冠。虽许史金张,莫之比也。□天福庚子岁,韩王薨于位。太夫人盛传箴,躬荐频繁,处曹氏之绛纱,佩义成之紫绶。有令子一人守恩,即今太师相国洛川居守也。初公韫孙吴之秘略,韬管乐之奇才。班师虽列于南衙,定省不离于上党。俄属中朝失御,黠虏乱华。拘天子于龙堆,噬生灵于虎口。公乘时奋发,啸聚英豪,礼晋皇六合之冕,扶汉祖千年之运。乾纲乍正,兑泽宜颂。是用授公特进检校太尉,昭仪军节度使。母进封秦国太夫人。斯则教以义方之所致也。高祖以东封,未暇西顾。爰咨宝臣用,圣虑是用,公带平章事,移镇邠郇。来暮去思,溢于舆论。太夫人频丞凤綍,正耀鱼轩。方期袭庆于高堂,岂谓缠灾于痼疾。公尝药侍膳,假寐忘飨。渐觉弥留,泣听理命。诫之以奢侈,训之以忠贞。又曰:沁水辽山,吾之故土;寤寐增想,神魂必归。属纩才终,輀车勿滞;附姑享庙,尔知礼焉。天福十三年戊申岁正月二十二日薨于新平公衙之正寝,享年六十六。圣情轸悼,赙赗有加,存殁恩荣,斯为至矣。相国备陈孝礼,虔奉遗言,自邠及辽二千余里,掩殡于先王坟阙之右,不敢违命也。及高祖压代,嗣主承祧,固奇孝情,坚下优诏。是用公为起复镇军大将军,依前静难军节度使。寻以再降新命,俾绥旧都,是用公检校太师,永兴军节度使行京兆尹。适遇逆党千纪王师,吊民辍尹正于咸京,付居留于洛邑。是用公为西京留守,行河南尹。公虽承渥泽,弥切孝恩,占卜良辰,迁归玄宅。即以汉乾祐二年己酉岁七月壬寅朔十一日壬子,于辽州榆社县将相乡崇勋里,合葬于先王茔域。礼也。

墓志记载了太夫人田氏出身于“唐故骑将田茂璋府君之长女”,“适于明宗皇帝佐命功臣,故昭义军节度使、赠尚书令、韩王王公”建立,卒于天福十三年(948年),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与王建立合葬于“辽州榆社县将相乡崇勋里”,又大量地记载了王建立的生平事迹,为重要史料。

王建立(871-940年),字延绩,辽州榆社人,仕后唐、后汉,《新五代史》有传。自幼好武强健,成年后投军,为李嗣源的随身侍卫。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奉命平叛,反被叛军拥戴为王,自魏进犯京师。建立未随其行,留在常山(今河北正定)保护李嗣源的家属曹皇后、王淑妃。建立闻听此讯后,先发制人。首先杀死朝廷派来的监军,然后带领李嗣源的亲兵汇合李从珂(原姓王,嗣源养子)部星夜兼程追赶大军。明宗家眷得以安然无恙。李嗣源登上帝位后,改元天成,庙号明宗。论功行赏,封王建立为成德军节度副使。不久,又升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明宗宠信的辅佐之臣。

定州王通心有二志,欲以谋反,多次写信给王建立,想结为同盟。朝廷另一权臣安重诲得悉后奏明明宗。但是,明宗并不想伤害建立,立即召建立回京师。建立向来与安重诲有矛盾,天成二年(928年)二月进京朝拜时,多次在明宗面前反映安重诲专横擅权之过失。明宗很是生气,欲罢安重诲枢密使职,夺其军政实权。但经左右大臣劝解,又相信了安重诲。后建立多次请求返回成德军任所,未被批准。继而任命其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居宰相职并判三司事务,主管财政。其间,明宗曾将建立故里改名“将相乡崇勋里”以示荣宠。建立因识字不多,无力理财,多次请辞判三司之职,未被批准。时间一久,建立装病不上朝,明宗笑着说,人有可能装病而得病。十一月罢京职,出任平卢军节度使,后又移至上党。

长兴元年(930年),建立路经魏州时发牢骚,传入安重诲耳,遂奏告其乱言动摇人心,明宗下诏免除其军职,以太子少保职闲居。

应顺元年(934年),亦即潞王清泰元年,明宗子李从厚即位,与潞王李从珂猜忌不合,终于兵戎相见,李从珂获胜登上帝位。潞王与建立早有交情,且同受安重诲排挤,故召见建立并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

石敬瑭反叛,勾结契丹灭李从珂,建立后晋,改元天福(936年),命王建立领兵巡抚青州,改任平卢军节度使。天福二年(937年)封临淄王。天福三年(938年)改封东平王。天福五年(940年),王建立赴京朝见,以年老力求辞官,高祖不许,下诏优遇老臣,派其任昭义节度使,并将辽、沁二州划归其辖区,示荣乡里,晋封韩王。不久病死于任所,死后赠授尚书令。

王建立性悍刚直,不畏权豪,任节度使时,严刑峻法,吏民苦之,晚年笃信佛教,立誓戒杀生,为政宽弛,州人得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建立雕凿石棺,火化自身,遵循佛法,以示忏悔与赎罪。

王建立石棺刻铭和秦国太夫人墓志铭对于文献记载的王建立、其子王守恩历任官职多有补充,弥补了正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