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要闻

枝叶关情见初心

—— 一季度我市财政稳健向好民生保障持续夯实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5-23

本报记者 冯静宁

五月的晋中,阳光慷慨倾洒。汾河水闪耀着灵动的光芒,尽显蓬勃朝气;太行山的植被愈发繁茂葱郁,尽情演绎生命的活力。

在这万物竞秀的初夏时节,翻开一季度晋中财政“账本”,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跃然眼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9.7亿元,占年度预算的27.1%,超收3.9亿元,超额完成预期目标。民生类支出执行80.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65%,较上年同期提高1.11个百分点。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不仅释放出我市经济回暖的积极信号,更映照出晋中这座城市“以民为本”的发展初心——民生支出占比持续攀升,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的资金“活水”奔涌向前,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注入温暖底色。

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压力持续加大、内部困难不断增多、财政形势异常严峻的大背景下,晋中市财政收入缘何做到行稳致远?答案藏在精准施策的“组合拳”与躬身实干的“硬作风”中。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全市财政平稳运行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谋篇布局的战略定力。我市大力实施市委“156”战略举措,抢抓政策机遇,精准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宽财源,依法依规组织收入;另一方面,科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推动财政收支运行状况总体平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这份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践行为民初心的生动体现。市委书记常书铭多次深入重点项目一线调研,指出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站稳群众立场、厚植人民情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带着感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细做实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在民生工程现场办公时指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把群众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市委“156”战略举措,顶压前行、难中求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改革发展有序推进,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我们建立了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全面系统把握我市经济和财政运行态势,强化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市财政局国库科科长张志晶介绍,“聚焦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多措并举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同时,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有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涵养壮大财源税源提供了坚实支撑。”

政策赋能与服务提效双管齐下,稳住了财政收入“基本盘”,也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了经济与财政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财政资金流向,映照城市发展温度。财政支出保障有力、用得其所,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财政数据显示,晋中保重点、保民生的主线贯穿始终。一季度,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4.5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稳步提升,商业服务业等民生保障投入增长45.91%。一项项具体支出的“精准滴灌”,传递着我市保障民生的温度,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快超长期特别是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拨付进度,全力保障资金尽早直达基层、直达企业,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同时,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提振居民消费、扩大有效投资,集中财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强资金使用全流程监管,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财政政策带来的温暖与实惠。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千家万户的希望。5月20日,记者走访了正在建设中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介公路学校。作为介休市的重点民生工程,介公路学校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梦想。施工现场,塔吊林立,300余名工人与20余台大型机械协同作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介公路学校项目副经理李继生介绍,施工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周周有新进展、月月有新变化。小学按6轨设计,预留4个准备教室,最大可容纳1620名学生;初中以12轨规模推进,同样预留4个准备教室,最大容纳量达1800人。

“我家孩子明年上初中,以前发愁孩子上学路途远,现在新学校建在了家门口,不用为上学烦恼了。”市民张慧芳望着拔地而起的教学楼难掩欣喜。

退休教师王老师感慨:“财政上亿元的投入,不仅扩充了教育资源,更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给孩子们最宝贵的成长礼物。”

生态是民生之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汾河之畔,“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正在重塑生态底色。

介休市民李建国每日沿龙凤河散步,他笑着说:“过去河水异味重,现在不仅水质改善了,还建起了亲水步道,我每天来这儿散步,心情都格外舒畅。”

为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介休市组建专班推进资金申报和筹措工作,严格按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精准保障13个治理项目,9104.52万元资金落地见效。到2025年,汾河桑平峪断面将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水质,龙凤河入汾口、木连河入汾口、张涧河入汾口、磁窑河桑柳树4个断面水质达Ⅳ类水质。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介休市始终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以财政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一季度,介休市财政收入增长45.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05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其中,民生支出占比90.89%。“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奋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做表率’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持续加强社会保障,集中力量确保民生实事抓一件、成一件,切实办到群众心坎上,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介休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辉表示。

站在新起点,如何让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民生保障更有温度?“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持续加强收支管理,夯实财政稳定运行基础;全力保障民生投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财政运行风险;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强表示。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锚定市委“156”战略举措,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保障重大领域资金需求,兜牢兜紧基层“三保”底线,保障改善民生事业,加强财政科学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我市在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节不等人,发展不待人。伴随着一季度财政工作的圆满收官,半年冲刺的激昂号角已嘹亮吹响。在这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关键节点,全市上下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将民生需求作为财政工作的“指南针”,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拉满奋进之弓,让更多财政资金精准投向民生痛点、难点,不遗余力推动各项民生政策落地生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