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2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人才济济,宣讲方式灵活多样,来自寿阳县的宣讲员张铁生便喜欢用合辙押韵的寿阳评说和群众交流。作为寿阳评说传承人,张铁生把方言小品编成“政策算盘”,尤其是他自创自演的《犟不倒》,用“犟脾气”算清了南燕竹村金穗农业合作社的效益账,让老乡们在宣讲中、在笑声里看懂土地托管的“金疙瘩”。
戏台上演活“托管账”
2024年开春前,在南燕竹村的文化广场上,张铁生的评说小品《犟不倒》演得正酣。他扮成“犟老汉”甩着寿阳腔唱:“自家种地几十年,凭啥交给合作社?”扮演两口子的演员接腔:“老汉你别犟,听我算本账——托管每亩收1200,自种累死累活才800,这亏你吃不吃?”
台下的王大爷突然红了脸——这剧情跟他拒绝加入合作社的事情如出一辙。张铁生跳下戏台,掏出皱巴巴的账本蹲到他面前说:“叔,您看这组数据:合作社用无人机施肥,每亩省农药钱80元;统购种子价低15%,秋后卖粮每斤多卖2毛……”
他现场用算盘打出响亮的节奏:“托管十亩地,一年多赚3200,够买台新电动车不?”三天后,王大爷第一个在托管协议上按了红手印。
田埂上敲响
“效益经”
《犟不倒》的原型源自村民李大妈的真实故事。合作社成立初期,她抱着“土地是命根子”的老观念,拒绝托管。张铁生到她家里打着新编的快板《托管五更调》:“一更为啥愁?浇水施肥累断轴;二更为啥忧?粮价波动心里揪……五更算清账,合作社来解忧,统一种管卖,收入翻筋斗!”
张铁生翻开手机相册展示邻村托管后的对比图。他说:“您看这玉米地,托管前亩产1200斤,托管后用了滴灌技术,亩产1800斤。”说着拉来合作社理事长现场签约,承诺“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秋收时节,李大妈的5亩地比自种多收了3000斤,她攥着分红款找到张铁生说:“娃啊,你那小品里的‘犟算盘’,算得比我家秤还准!”
炕头上唱红“合作曲”
“土地托管好,农机来撑腰,播种收割不用愁,坐等粮款到腰包……”在南燕竹村的暖炕上,张铁生给留守老人唱评说《金穗合作社十赞》。为了让老人听懂,他把托管政策编成“土味快板”:“耕播收一条龙,烘干仓储全搞定,过去面朝黄土累弯腰,现在广场舞里扭得欢!”
72岁的赵奶奶曾是“托管反对派”,看完表演后拽住张铁生的衣袖说:“娃,你这评说说得好,能不能拍成小视频,我要让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听!”如今,张铁生的“炕头评说”走遍寿阳20多个村庄,《犟不倒》的方言小品被做成短视频,点击量达到数万次。合作社理事长算了一笔账:宣讲后,村民托管土地达3000亩,每亩年均增收300元,相当于给村里“算”出了90万元效益。
“寿阳评说讲究‘以理犟人’,我就是要用老乡们听得懂的方言土语,把政策讲成他们心里的‘定盘星’。”暮色里,张铁生的寿阳评说又在金穗合作社的晒谷场响起,引得归栏的羊群都“咩咩”应和——这场用“曲艺算盘”打响的“同心圆”宣讲,正让土地托管的金点子,在太行山的田垄间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