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黄河入晋第一县的“护河密码”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时间:2025-07-02

六月的晋北高原,深浅不一的绿意漫过山丘,高低错落的树木在风中舒展枝桠。

“你看这连绵起伏的山,以前光秃秃的,一株草、一棵树都没有。”站在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天翼观景台,偏关县林业局退休干部王志敏感慨万千。

偏关老牛湾,树木并肩而立守护黄河安澜。人民网 张超宁摄

偏关是黄河入晋第一县,曾因干旱少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被大自然打上“生态脆弱”的烙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王志敏眉头紧蹙,用一句流传多年的俗语描绘着曾经的景象,“由于当时植被不好,只要下雨,雨水就裹挟着黄土直入黄河。”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偏关开启了长达40余年的治山增绿、涵水固沙。

昔日种树场景。受访者供图

然而,种树在这片土地绝非易事。

“成活难、成林难、施工难”,王志敏一一列举:土层薄、石砾多,平均土层厚度不足25公分;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更有地面鼠啃食顶芽、地下鼠咬断根系,导致幼苗成活率不高。

“你看那片是困难造林地,偏关的土层很薄,土里石头多,有的土层才有20公分深,而一般树木成活需要更厚的土层。”

“那怎么办?”

“我们就用电锤一个坑一个坑地打,先把石头取出来,垒石围堰,再拉运客土回填,为树苗创造成活生存的环境。”

在困难林地里种树,失败,攻坚试验,再失败,再试验,偏关人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种植经验:蓄水墒细致整地、移植容器苗栽植、乡土树种混交配制……

王志敏在用手机识别植物。人民网 张超宁摄

为对抗鼠害,像王志敏一样的林业工作者耗时半年调查鼠类习性,研发出物理防治法;在悬崖造林时,采用机械抹杀为主的综合防治法进行控制;对悬崖陡坡,采用管道送土、索道运苗,打坑栽苗……在偏关,无论多难的地方,都种上了树。

在实现基本绿化后,偏关种树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在黄河沿岸,选用大苗栽种进行景观绿化,常绿树、彩叶树、花灌木等树种一次成林成景;形成长城、黄河、关河三条总长为130公里的防护林带;开展马道咀、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等10多处万亩以上的林业生态骨干工程……2021年以来,偏关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7万亩,退化林修复14.5万亩,黄河沿岸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一棵棵树木构筑起黄河坚实的生态屏障。

王志敏笑着说,昔日“土馍馍”山包已经化作由梯田、林地、灌木构成的“生态套饼”。

王志敏在介绍苔藓生长情况。人民网 张超宁摄

2007年王志敏退休,但他依然放不下种树。“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生态廊道建设、乡村绿化工程、环城绿化、西山生态园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杏干果富民工程……”说起自己参与的生态项目,王志敏很“来劲儿”。

“虽然还是在种树,但是现在已经大不同。”王志敏感慨,以前树苗是靠我们一棵棵扛,树苗管护靠两只脚转山头,现在无人机不仅能搬运树苗,还能进行山间巡护。“没有完成时!你看旅游公路旁边的行道树,是我去年才种的。将来还有更多的未成林变为森林,森林覆盖率还会大幅提升。”

记者向远处望,只见天翼观景台一侧的旅游公路如彩练舞动,公路两侧新植的侧柏林带如碧玉丝带缠绕堤岸,与碧绿如黛的黄河水相映成趣。

偏关县晋电化生物质热电厂。人民网 张超宁摄

从守护黄河的绿,到绵延县城的绿,通过大力实施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三绿”发展战略,偏关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广。

“让我没想到的是,现在坐在家里就享受到林业发展带来的成果。”王志敏说的是偏关县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企业将柠条平茬更新的枝条、枯老树等回收粉碎后送入锅炉燃烧,产生的电能并网发电,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则带动全县14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让偏关结束了烧煤取暖的历史。

如今,绿色将生态屏障延伸为发展走廊,偏关县山绿水清的生态画卷与蒸蒸日上的绿色产业交相辉映。如王志敏所说:“我们过上了绿色的美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