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7-09
七月的太行,山风裹着蝉鸣掠过青石板路。沿着清漳河驱车驶入左权县桐峪镇桐滩村,青砖灰瓦的西老爷庙静静矗立在绿荫深处——这里便是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
轻轻推开斑驳的木门,从开馆便担任讲解员的王晓丹虽然已无数次向游客讲起这段红色记忆,但每次讲解仍让她心潮澎湃。
“当年参会的133名参议员中,中共党员46人,正好占三分之一。”王晓丹翻开泛黄的会议记录,目光停留在1941年7月7日的条目上,“就在这一天,来自太行、太岳、冀南的代表们冒雨齐聚,在这座古庙里开启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新篇章。”左侧墙上,冀南银行和新华日报社为庆祝大会胜利召开敬献的“新中国的曙光”锦旗,凝结着边区人民对这场盛会最朴素的期许。
追溯参议会的渊源,王晓丹的讲述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1941年3月16日,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托,在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会议采纳了这一提议,随即成立筹备委员会。会议期间,鲁西33个县强烈要求加入,临参会遂改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以下简称临参会)。
“历经坎坷,风雨飘摇,中国的民主之路始终被独裁与敷衍阻断,直到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提出‘三三制’原则——在政权机关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一理论在晋冀鲁豫边区率先落地,临参会显然与以往的任何参议会截然不同。”王晓丹指着墙上的大会主席团名单,“袁致和是工人参议员代表、李之乾是国民党参议员、傅秀香是妇女参议员、石泰和是少数民族参议员,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在当时的中国政坛堪称石破天惊。正是这种‘三三制’民主政权,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战的积极性,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在古庙厢房改建的陈列馆里,一份份文件诉说着当年的探索。王晓丹轻轻翻动展品:“这是当时的《婚姻条例》,下面还有详细的实施细则。这种‘母法+子法’的模式沿用至今。”
走出古庙,雨后的太行群峰云雾缭绕。如今的桐峪镇,依托临参会会址,正在发生着更大的蜕变。
近年来,左权县遵循“保护与活化并重”的原则,对临参会会址进行全面修缮,并增加文物展品,同时,新建民主浮雕墙,打造桐峪1941小镇等配套项目,让历史重新“活”了起来。
在桐峪1941小镇,桐峪东方红电台、新青年印刷社、三三学堂等特色景点,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通过VR技术,人们可沉浸式体验1941年临参会召开的真实场景;换上服装道具,还能亲自参与《桐峪保卫战》演出,感受抗战历史的厚度与温度。2025年春节假期,桐峪1941小镇单日接待游客达4.5万人(次),成为中老年人重温红色历史、年轻人感悟红色文化的热门目的地,“红色旅游”成为老区发展的“新引擎”。桐滩村党支部书记申亚俊感慨:“以前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现在游客来了,我们的农产品也成了抢手货,日子越过越红火。”
山风掠过檐角的铜铃,清脆的声响仿佛穿越时空,与84年前的掌声遥相呼应。从1941年走向2025年,这座太行深处的小镇,用一场会议点亮了新中国的曙光,更用民主的星火照亮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又一次印证了一个真理:民主的政权,终究是为人民谋幸福的。
记者 史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