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征
左权小花戏可以用“一小二花三有戏”概括。小,即表演者年龄小、剧本小(演出时间短,多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演出场地小(“文社火”时期只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演出)。今天的小花戏,既能在空间狭小的地方演出,又可以满足大舞台演出的需要。花,指的是舞者身形多变、活泼动人,彩扇上下翻飞、灵活俏皮,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眼花缭乱。戏,指的是有简练的故事情节和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
表现形式
歌舞类
左权小花戏的演员根据唱词内容,配以象征性的舞蹈动作,不少剧目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如《歌唱合作化》《打秋千》《摘花椒》等。这种歌舞形式还可以组织人物较多的大型舞队,在乐队伴奏下,以整齐的步法和多变的扇花做出各种舞姿造型,参加重大喜庆节日的游行表演。
歌舞剧类
左权小花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有一定的戏剧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小戏形式,但仍然是通过小花戏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其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这一类的代表剧目有《打樱桃》《菜哥》《槐林会》等。
上述两种形式各具特色,因此都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舞蹈动作是左权小花戏区别于其他歌舞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手段和核心艺术。经过千百年艺术传承的实践,左权小花戏形成了以“三步颠”与“蝴蝶扇”为基本特点的歌舞表演风格。
三颠步
“三颠步”即一步颠三下。脚跟着地为第一颠,转前脚掌为第二颠,到脚尖为第三颠,一拍之内完成。这个舞蹈动作似波浪一般向前舞动,一步三颤颠,呈凌空欲飞之势。
舞扇
扇子是左权小花戏歌舞艺术的典型道具。没有扇子,不成其为左权小花戏,因此也有人称左权小花戏为“扇子舞”。左权人把舞扇的功力和变化称为“扇功”。左权小花戏中常见的“扇功”有:蝴蝶扇、立扇、合扇、开扇、飘扇等五十多种,可单手舞、双手舞,扇花变化无穷。
基本动作
左权小花戏的基本动作是将舞步与舞扇有机结合,对手、眼、身、步都有严格要求。
左权小花戏的动作,也是左权小花戏的歌舞语汇。在《左权小花戏》一书中,提到了大量的小花戏舞蹈语汇,如:梳头、照镜、看花、迎风、彩云追月、二龙戏珠等等,均是舞步与舞扇有机结合的产物,多达百余种。在传统的左权小花戏中,动作就是舞蹈语言,用来展示戏中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特征。因此,左权小花戏中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动作要求是有严格界定的,男的动作大方犀利而舒展干练,女的动作则细腻柔情、优美多彩。
舞势
舞势是左权小花戏舞蹈动作过程变化结果的扎势或亮相。它对手、眼、身、法、步有明确的定位,表达既定情节的文化内涵。动作是过程、是变化,而扎势是结果。它由过程而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汇”,即“亮相”。
“亮相”多出现在一个乐句的终了或剧情发展的关键处。从舞步、扇步、动作,最后形成“造型”,这是左权小花戏舞蹈语汇一个完整表演过程的结果。
它与左权小花戏动作的区别在于:动作是重复的、变化的,是按一定的节奏而舞动;而扎势是舞姿变化要给定的明确定势,是静态的。扎势一般要在乐句尾停顿,有的要延长到四个拍子,是人物内心舞蹈化的充分展示。
左权小花戏中的扎势有单人(如:望夫、盼归、穿天、含羞等)、双人、多人,还有群体的扎势。总而言之,左权小花戏的扎势均是舞步、舞扇、舞姿结合变化的结果,而由于左权小花戏舞步千变万化,动作千姿百态,所以扎势就不拘一格。
动态特征
左权小花戏舞蹈特色的要点,李明珍研究总结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
轻盈欢快的下身动律
“三颠步”是小花戏舞蹈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下身动律,包含了颤、颠、跳、蹬等基本要素,着重于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韵律,每一次出腿收脚都有相应的呼吸和延伸。整个步法要有脚掌、脚腕和膝部的快速推起,然后慢步落下的有效控制。同时,还要配合动力腿的后抬到落下,再从脚跟慢慢滑出。随着颠簸的弹力,舞者的双膝会大幅度、有节奏地屈伸,使全身形成明显的起伏,好似波浪中的小船,悠然自如。这一步伐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具有独特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间舞步的内容,受到了众多舞者的喜爱。
舒展秀美的上身舞姿
“扭”是左权小花戏表演艺术的主要部分,比普通扭秧歌难度大,所以群众把演花戏叫做扭花戏。左权小花戏就是在其基础动作上,加上拧转、晃首、划手臂、转肩扭等动作,进而形成舒展、矫健、朴实、俊秀的舞蹈特色。
左权小花戏的舞姿造型有70多种,大多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女有“喜鹊登梅”“回头望月”“鸳鸯戏水”“小燕展翅”“金鸡独立”等,男有“凤凰展翅”“拔海”“弓箭”等。现在,许多流行舞步动作也被吸收进左权小花戏的舞姿中,使左权小花戏更有活力。
飞舞多变的道具运用
彩扇是左权小花戏中的一个特色道具。左权小花戏中的扇花有50多种,其中以“蝴蝶扇”“撒扇”“磕扇”“纨扇”“大小转扇”“翻扇”等为主。这些扇花具有极强的独特性。特别是独具特色的“蝴蝶扇”,要求表演者双手夹扇,以肘关节为轴进而带动摆臂,同时,双手以腕为轴心快速翻舞扇花,使扇花上下翻飞,给人以蝴蝶飞舞之感,故称“蝴蝶扇”。
扇子是左权小花戏的万能道具,在演员手中可以变幻成各种生活用品。同时也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扇子的开、合、转、动、静、快、慢,传达出的是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朴实热情的表演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左权小花戏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洗礼。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积极奋进,还是和平时期的轻松愉快,左权小花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左权小花戏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恬静内敛,这就要求演员不仅是身体上的协调优美,还要有情感表达上的饱满状态。小花戏的不少经典剧目都是带有一定戏剧色彩的,所以,演员需要从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上表现出戏剧的矛盾冲突,进而做到歌中有舞、舞中有戏。
代表人物
多年来,左权县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左权小花戏传承人,如李明珍、李贵锁、刘宝珍、李铭芳、刘瑜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明珍
李明珍于1964年参加了左权小花戏资料书的编写,其中,舞步以“三颠步”为代表的整理了21种、扇花以“蝴蝶扇”为代表的整理了45种、舞姿以“照镜势”为代表的整理了33种,并由她示范拍照,相关单位进行编印。这是首次将左权小花戏舞蹈动作分类定名并编印成册。1981年,她参加了晋中地区群众艺术馆和左权文化馆组织的左权小花戏资料书编写工作,登载了她示范拍照的56个舞蹈动作。1992年,她编著的《山西民间舞蹈——左权小花戏》一书和2015年修订版的《左权小花戏》一书,既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的传承与保护,也为全国热衷民间舞蹈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了解左权小花戏的可靠文本。
意义价值
左权小花戏从过去的“闹社火”到现在的唱民歌、演花戏,已经由本土产生发展,逐步知名于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它富有特色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向世人传递出左权人民生生不息的艺术气质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左权小花戏是山西民间艺术的一块活化石,为左权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绝佳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环境。闪耀着左权人民才智的小花戏是祖国艺术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所创造的价值将被更多人铭记。
传承保护
清代末年,左权小花戏在吸收大量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人物也由原来的第三人称发展为包含多个行当的第一人称形式,成为边歌边舞的地方小戏,演出剧目有《卖扁食》《放风筝》《观灯》《铲菜》《打樱桃》等。
抗日战争时期,左权县作为敌后根据地,凭借这种文艺形式,组织群众积极抗日。这一阶段,左权小花戏创作演出了《送哥哥参军》《小放牛》《上冬学》《回娘家》《四季生产》等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小剧目,成为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1954年,花戏艺人王全籽和王连籽表演的传统小花戏《卖扁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民间艺术会演,受到广泛好评。
1958年6月,左权县成立“左权县红旗歌舞剧团”,上演了不少花戏剧目。
1996年,左权县成立了小花戏艺术团。
2006年,左权县先后成立了左权民歌小花戏研究协会、左权民歌小花戏保护中心;组织传承人通过“传、帮、带”复排了《插稻秧》《放风筝》《摘花椒》《做军鞋》等精品传统小花戏;传承并创新举办了“文化活动月”“社火节”、左权民歌大家唱、“串火盘”民俗活动等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2008年,左权县全面实施左权民歌、小花戏进课堂工程。
本期人文读本参考书籍《左权小花戏》,文章内容有增减,由本报记者武玲芳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