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7-21
日前,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市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就业决策部署,锚定市委“156”战略举措,通过采取挖潜岗位资源、落实就业政策、强化技能培训等措施,确保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整体稳定。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余人,超过序时进度。
深挖就业岗位,搭建高质量供求对接平台。深入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深挖各类市场主体就业潜能,加大各领域岗位归集力度,以“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招聘活动为抓手,通过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带岗相结合的形式,密集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招聘活动。截至6月底,已举办招聘会200场次,组织用人单位4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
助力市校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效落实市校合作,于3月起持续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招聘会,结合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专业镇等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分层、分类、分领域开展精准引才,将更多优质的岗位推送至高校毕业生身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现场招聘、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就业帮扶。深入太原理工大学、晋中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参与举办校园招聘会15场次,组织634家企业参会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100余个,达成初步聘用意向4800余人次。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发展更多创业主体。把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作为扶持重点群体自主创业的重要抓手,通过举办创业培训班、在线直播宣介等形式,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深化与银行的合作、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办理服务等举措,解决中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等重点群体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全面提高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受理个人贷、小微企业贷共计123户,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笔,发放金额2958万元,创业带动就业348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好困难人员兜底帮扶。将大龄失业人员、长期失业人员、应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方式建档立库,集中力量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核实等渠道进行全面排查,宣传帮扶政策、掌握就业情况,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落实社保补贴政策、推荐到企业就业、扶持自主创业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截至目前,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单位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就业见习等就业补助资金共计5774.5万元。
选树劳务品牌,发挥品牌促进就业引领作用。以“榆社古建工匠”被评选为全省唯一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为契机,我市在树品牌、提质量、挖潜力上下功夫,于今年3月下发《关于公布晋中首批市级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名单的通知》,评选出平遥牛肉制作工、榆次东湖食醋制作师、海玉食品包装工、介休亣亣家政、太谷夕阳红护工等市级劳务品牌11个,并成功推荐“左权家政技工”荣获全省第五批省级劳务品牌。今年以来,我市依托11个市级劳务品牌、2个省级劳务品牌,围绕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创业扶持三个渠道,打造全链条服务和保障体系,先后带动了33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稳就业和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聚焦就业岗位挖潜扩容,面向有就业和培训意愿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企业对技能岗位职工强化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特色劳务品牌、省级专业镇等重点领域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模式,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截至目前,共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824人。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积极开展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申报推荐工作,目前已经拟定推荐3家企业申报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深化校地融合,举办创业项目展示推荐会。为全面引深市校融合、大力推动产学融合,今年6月,市人社部门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传媒学院携手合作,在太原理工大学举办“晋中市大学城校地融合创业项目展示推介会”,校地双方参展项目共计46个,吸引了38家投资机构、生产企业参会对接,最终有12个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其中,太原理工大学精选出居家健康监测、电力巡检装置等12个项目,山西传媒学院精选了包括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在内的14个项目,进一步提高校企对接精准度,推动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地方的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统筹就业岗位供给,强化市场化岗位开发力度,贯穿全年、高频次开展各类型招聘活动,为各类求职人员就业提供充足的岗位支持;强化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加大对残疾人、大龄失业人员、长期失业人员、脱贫劳动力等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实施就业援助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抢抓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时期,持续推进“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引进新鲜血液。同时,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讲解、岗位推荐、就业见习、公益性岗位安置等“1131”就业帮扶;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完善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体系,按规定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全力支持经营主体减负稳岗。
记者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