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07
昊然
爷爷的小院里有两株树,一株是洋槐,另一株是国槐。因此,这个院就被镇子里的人们称为“槐树院”。
洋槐花开在春末,一串串洁白的槐花挂满了枝头,随风摇曳,芳香四溢,整个小巷都能闻到,吸引着左邻右舍前来采摘。每到此时,爷爷就会把梯子放到树下,给大家提供方便,还再三叮嘱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们千万小心,别摔着了。到了饭点时,奶奶会把我采来的槐花淘洗干净,用开水焯一下,沥干水分,然后与面粉均匀地搅拌在一起,上笼蒸槐花裹累。裹累,有的地方叫谷垒,也有的地方叫不烂子。传说清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途经我们小镇,镇上望族何氏就是用这种特色小吃招待的。槐花裹累蒸熟下笼后,再配上葱花、陈醋、小磨香油等调料,香喷喷的味道弥漫在窑洞里,令人食欲大增,我每顿都得吃两三碗呢。
国槐看上去有些年头了,树冠如伞,罩护着小院,树皮上不但有爷爷脸上那样的皱褶,还鼓起若瘤节。国槐开花比洋槐迟,到了7月上旬了,开出的花蕊呈米黄色,虽不可食,却可入药。这时,爷爷会领着我用带铁勾的竹竿去采,然后把采来的槐花在院子里铺开晾晒,晾干后送到收购站做药材。爷爷用卖槐花换来的钱给我买了新文具盒、自动铅笔,还有我最爱看的小人书。
在院子的西南角上,爷爷开辟出了一小块菜地,种有绿的豆角、红的辣椒、紫的茄子……每当有蔬菜新品种问世,爷爷总要先在这块小菜地里试种,每个品种都要插上标签,在生长期仔细观察,记在小本子上,试种成功后向生产队推荐,再大面积推广。在菜地四周,爷爷用旧砖砌了一圈花栏,防止猫狗进去糟蹋蔬菜。在花栏上,他摆放了好些花盆,养了许多花,有月季、串串红、美人蕉、柳叶桃、仙人球、令箭,还有女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凤仙花,我们当地叫指甲草。女孩子们都爱用捻碎了的指甲草涂指甲,用现在的时髦语言就叫“美甲”。每当指甲草开花时,小院就成了她们的乐园,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异常热闹。
爷爷少年时曾随晋中商帮到天津做学徒,勤学苦练,逐渐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返乡后,他在生产队担任会计,拿手的绝技是双手打算盘,两副算盘同时左右开弓,打下来丝毫不差。爷爷还是小镇远近闻名的书法家,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每年腊月,镇子上的许多人家都上门找他求字,爷爷虽然辛苦,但乐此不疲。他书写的对联都是自己现场编撰的,既适合当时的形势,又带有厚实的国学功底,深受大伙儿喜爱。
爷爷一生热爱生活,行善积德,朴实勤劳,有口皆碑。可能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人自有好报。他活了90多岁,无疾而终。
爷爷走了,槐树院的槐花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