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8-12
李兆福近照 记者 程浩 摄
1947年底的一个夜晚,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18岁的骑兵通讯员李兆福风尘仆仆地站在毛主席的窑洞前,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颤抖的双手捧着一封绝密信件。透过温暖的灯光,他看见毛主席正在窑洞内专注地踱步沉思。这一刻,这个曾经的放羊娃完成了人生中最光荣的使命——为伟大领袖毛主席送信。在随后的革命岁月里,他又有幸再次为毛主席送信,并亲眼见到了这位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人。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6日,记者来到介休市连福镇连福村,在李兆福的家里见到了这位96岁的抗战老兵。老人胸前佩戴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晨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诉说着这位老兵波澜壮阔的一生。虽已年近百岁,但提起那段烽火岁月,他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现今,那双曾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手,握着拐杖微微颤抖着,仿佛又握住了当年的马缰绳。
1929年,李兆福出生于介休南王里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弟兄三人艰难度日,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年幼的他不得不去财主家做短工,平日里以放羊为生,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常常挨打受骂。
1944 年,彼时,介休已经沦陷,一支八路军经过村子。李兆福看着这支为百姓谋福祉的队伍,心里一下子燃起了革命的火苗,他背着母亲偷偷跑了出去,想要参军入伍,可年龄却成了阻碍。“能扛动枪吗?” 面对八路军征兵干部的询问,年仅 15 岁的李兆福站得笔直,瘦小的身躯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眼神坚定地回答:“能!”“行军100公里,吃得消吗?”他更是毫不犹豫地回应:“没问题!” 这份执着与坚定最终打动了征兵干部,他被编入同蒲大队汾孝游击队,就此开启了战斗生涯。
当晚,在介休洪山镇吃了参军后的第一顿饱饭后,李兆福便随部队翻山越岭,来到了隔壁地形复杂、利于游击作战的沁源县。在这里,他和战友们昼伏夜出,频繁伏击日伪军,先后参与了张壁战、瓦翁保卫战等激烈战斗。回忆起那段经历,老人说道:“我们俘虏敌人后,从他们手里缴获了不少武器和衣服,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
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生死往往就在一瞬间。一次战斗中,山坡上突然传来枪声,指导员命令李兆福爬上山头侦察敌情,身旁的山东老兵见他年纪小一把将他按住,主动请缨前去察看,却不幸中弹牺牲。“那是我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咬着牙没敢哭。如果不是他,牺牲的可能就是我。”老人声音低沉,眼中闪过一丝痛楚。
1945年,指导员在战斗中被迫击炮炸伤腿部,需转移至延安治疗。李兆福奉命护送,一路跋山涉水,最终安全抵达。这次任务后,他被调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四旅,成为一名骑兵通讯员,开始了他的“铁骑”生涯。
1947年胡宗南重兵进攻延安,李兆福参加了著名的延安保卫战,这也是他最难忘的岁月。部队昼夜行军,三天三夜不合眼是常事,手被缰绳勒出了血泡。当行军至距延安50公里处时,突然接到消息:中央机关正转战陕北,毛主席在米脂县杨家沟村指挥战斗。
为确保重要情报送达,李兆福奉命骑马送信。在当地向导带领下,他日夜兼程,三天后终于抵达杨家沟村。深夜摸到驻地时,透过窑洞的灯光,他看见毛主席正在来回踱步。“信件交给警卫员时,我的手心全是汗。之后很快部队就进行了转移。”老人笑着说,那一刻的紧张与自豪至今记忆犹新。
不久后,他再次奉命送信,终于亲眼见到了毛主席。“在杨家沟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士兵们就打包行李准备转移。”老人回忆,部队收到信后第二天就过了黄河。那时候送信的时间要求特别严格,几点几分要到达村里,要是晚几分钟就找不到部队了。转移前,毛主席特意叮嘱把缴获的食物分给战士们,“那几句嘱咐,我记了一辈子。”
1948年,李兆福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担任骑兵通讯员;1949年,在西南军区警备团,担任班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李兆福练就了过人的骑术和枪法。
但危险也时刻相伴。送信经常是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一次送信途中,他的战马因眼疾失足跌入深沟,他被甩到崖边,危急时刻,李兆福急中生智,用缝衣针和剪刀为马治疗,最终化险为夷。解放战争期间,他转战陕西、四川等地,曾遭遇土匪袭击。在四川时,他所在的连队和当地组成工作队,并收编了不少土匪。那一晚,李兆福去为上级送信,等第二天回来时,发现留守的战友们都被土匪杀害了,而他因外出侥幸逃生。
李兆福先后在山西、延安、榆林、重庆、西安、四川等地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征北战8年,马靴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950年,李兆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在西南铁路局警备团公安二大队六中队,李兆福担任了班长。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退伍回到家乡介休。
“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建设家乡同样重要。”李兆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先在介休义安镇担任民兵训练干事,1956年起在连福镇迎远堡村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8年。
当时村里严重缺水,李兆福凭借着战争时期淬炼出的坚韧意志,毅然扛起带领乡亲们打井抗旱的重担,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没有专业设备,他就带着大家一铲一镐地往下挖;缺乏建筑材料,他就四处奔走筹集物资。“那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下井,最后一个上来。”三儿子李彩昌回忆道:“父亲常说,战场上连生死都闯过来了,打井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在李兆福的带领下,迎远堡村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农业生产也蒸蒸日上。“他把部队的作风带到了村里,做事雷厉风行,可对待群众却格外有耐心。”该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郭朝柱提起这位前辈,满是敬佩。
如今,李兆福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全家人都喜欢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当年的战斗故事。“爷爷的故事就是我们家最珍贵的传家宝,时刻激励着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孙子李朝亮说。
“当年那些战友,很多都没能活到现在。”每当抚摸胸前的纪念章,李兆福总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没看到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得替他们好好活着,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
记者 郝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