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山色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天,我们聚焦晋中如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老百姓可感可知的生活变化。汾河治理让沿岸风景焕然一新,“晋中蓝”天数增多让呼吸更顺畅,废弃矿山经过修复变成了安全的农田或绿地。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乡村中,像榆社云竹湖周边的村庄,正把好生态变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的“金饭碗”,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这些变化,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投入治理、修复生态后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晋中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好环境,不仅能换来好山好水,更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汾水入黄清又清
初秋时节,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内碧波荡漾,一群黑鹳、灰鹤在水面翩跹起舞。“变化太大了!”离乡十余年的李成林话语间难掩激动,“现在水清了、鸟多了,环境美得让人认不出来。”他手指的方向,有上百只水鸟或栖息岸边、或嬉戏水中,构成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晋中地处汾河中游,汾河干流在晋中境内流经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等地,总长度124公里。近年来,我市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为牵引,系统开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综合治理,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介休市“一泓清水入黄河”工作专班办主任杨松介绍,通过持续治理,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有332种植物、155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水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实现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目标,介休市委、市政府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和中水利用”项目,从源头削减入河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汾河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走进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整洁的路面、1万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新建的篮球场、绿化广场相得益彰。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个臭气熏天的污水坑。
“曾经的中街村黑臭水体面积约3300平方米,雨季时污水横流,村民怨声载道。”中街村党总支书记赵鹏介绍,如今,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和中水利用”项目,昔日的黑臭水体实现了“看不见垃圾、闻不到臭味、听不见怨言”的治理目标。
为实现“三个不见”,义安镇主要采取控源、内源清淤、生态治理三种措施,通过铺设的管网把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对历史坑塘按照淤泥厚度采用生态滤床等技术治理,达到长治久清的目的。对此,北辛武村村民郝树林感慨:“污水没了、臭味消了,咱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李娟)
水平如镜
助力守护“晋中蓝”
漫步在市城区晋商公园湖边,蓝天白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两岸是绿树、鲜花,一幅“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画卷。健身步道上,随处可见散步、慢跑的市民。
“满眼翠绿、空气新鲜,每天的心情都很好。”看到如今市城区的变化,每天清晨都在晋商公园健身步道慢跑的徐晓燕,对我市的空气质量赞不绝口。
徐晓燕直观感受的背后是一组令人欣喜的大数据支撑。2025年1月至6月,市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0,同比改善18.7%;主要指标PM2.5浓度为31微克;优良天数比例为70.7%。
近年来,我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全社会高质量发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山清水秀美丽晋中的客观需要。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关键指标达标、工业治理提标、城市精细管控,持续深入打好汾河谷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管控攻坚战。具体举措包括: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扎实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锅炉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散煤清零;全面推进VOCs综合治理;持续强化扬尘污染管控等。通过一系列专项攻坚行动,我市大气污染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3年持续改善。”
随着各项举措的深入推进,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优良率持续攀升。市民梁凯对晋中的变化深有感触:“如今的晋中,‘蓝天白云’已从愿景变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
(武玲芳)
花团锦簇
净土安居护根基
土地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以采煤沉陷区、尾矿库治理为重点,通过科学规划、产业融合、全民参与,多个工矿废弃地生态得以修复,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在灵石县段纯镇,连片的梯田种植着苜蓿、麦草,山坡披上了“绿毯”。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处废弃矿区,过去煤尘漫天、草木不生。通过十多年的复垦造地,该区域已建成2万余亩良田,覆土厚度达2米以上,并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如今,这里形成了设施农业、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三大产业,年产饲用小黑麦、青贮玉米等作物超万吨,养殖奶牛2200余头,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农业体系。
类似的蜕变也发生在昔阳县。通过煤矸石综合治理项目,大寨镇将20余公顷荒沟改造为生态用地,采用分层压实、植被恢复等技术,使昔日的工业废料堆放区变身生态屏障。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超3万亩、新增耕地指标1万亩。
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灵石县鑫源煤业复垦区吸纳周边60多名村民就业,南坪头村村民曹霞从“围着灶台转”变为大棚温控技术员,月收入4000元;曾经的出租车驾驶员霍栋栋如今从事饲料运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据统计,该区域已带动周边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30万元。
在政策层面,我市创新推出“土地复垦+指标入库”模式,将修复后的耕地纳入占补平衡指标交易体系。今年,灵石县、和顺县、昔阳县等试点县通过该模式实现新增耕地指标1万亩,为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了资源保障。
今后,随着更多煤矿沉陷区等新修复项目的启动,更多“安全田”将在晋中大地铺展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基底。(闫淑娟)
山清水秀
公园绿地“微幸福”
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在市城区,一群“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正悄然“生长”,它们以独特的姿态缝合城市缝隙,让“城市边角料”焕发新生,让自然的诗意浸润居民的日常。
日前,在市城区蕴华东街的无喧园“口袋公园”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或聊天、或吹笛,惬意地享受着悠闲的时光。家住附近怡园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以前这里比较杂乱,现在种上了花草树木,还砌上了石桌石凳,环境大变样,大家都喜欢到这里散步。”
无喧园内以新中式山水园林底蕴为依托,将江南园林的含蓄之美和晋中本土文化元素融合,沿西北造起假山,有碧水穿桥而过,还建有“藕香榭”“静深亭”“清心台”等亲水景观。植物以春梅、夏竹、秋枫、冬松为主,配以丁香、连翘等本土花灌木,在居民密集区营造出一方幽静天地。
我市充分利用市城区闲置用地、拆除危旧办公楼院等“边角料”区域,见缝插绿,建设了100余个“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小而美”的小绿地、小游园刷新了城市颜值、厚植了生态底色、增强了文化底蕴。
傍晚时分,记者在市城区社火公园中央大草坪和附近林下空间看到,很多市民正尽情享受绿地共享带来的惬意时光。市民们纷纷表示,市城区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进一步拓展了绿色空间服务功能,满足了大家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新期待。
近年来,我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合理布局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持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使得高品质生态环境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王爱媛)
山水勾勒振兴图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全往外跑,现在我家民宿周末一房难求!”榆社县岩良村“水乡居”民宿老板刘俊鹏笑着对记者说。依托云竹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岩良村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响“水乡岩良”旅游品牌,让昔日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榆社县充分发挥云竹湖生态优势,持续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探索“旅游+康养”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打造精品民宿、主题农家乐,开发滨湖温泉、森林康养等度假项目,逐步构建起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为湖区及周边群众开辟了生态振兴的新路径。
岩良村坐拥云竹湖畔的绝佳区位,三面环水、景色秀美。随着云竹湖旅游开发的深入推进,当地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民们依托优良生态本底,不断完善旅游配套:亲水平台上,休闲垂钓区人气旺盛;湖面上,机动船、快艇、木船等穿梭往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互动体验。此外,村里还将村东南的梨花岛、福祥寺等景点与云竹湖旅游线路串联,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游玩选择。
为提升旅游品质,岩良村通过集体领办模式,将闲置的旧学校场地改造为外观时尚、内饰精致的民宿院落,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为村民增添了增收渠道。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端上了“旅游碗”,日子越过越红火。“开民宿、卖特产,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村民王大姐感慨道。
如今的岩良村,绿植掩映下炊烟袅袅,游客可品尝自助烧烤、地方美食,可入住湖景民宿感受诗意栖居,亦可乘游艇飞驰……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转化为民生福祉,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张颖)
绿树成荫
记者手记
让绿水青山 变成幸福靠山
史俊杰
如何理解全国生态日?身边的变化正在悄悄给出答案。曾经困扰人们的污水、灰霾、废弃矿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波荡漾的河流、抬头可见的蓝天、家门口的绿地。这场生态变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用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告诉人们:绿水青山与美好生活,本就是一回事。
治污动真格,才有真改变。晋中的生态翻身仗,是从啃硬骨头开始的。截住排往河里的污水,让企业烟囱冒出的烟更干净,把千疮百孔的矿山一寸寸修复……这些事投入大、见效慢,但晋中坚持做了。当市民发现刺鼻气味少了、河边的垃圾堆变成了散步道、废弃矿坑上长出了庄稼,人们才真切体会到:环境治理不是虚功,下狠心整治才有真效果。
生态建设不是赔本买卖,这算的是更长远的账。城市里见缝插针建起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乡村把好山水变成好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这些实践印证着朴素的道理:保护好环境,就是守护发展的本钱;绿起来的地方,生活也能富起来。
令人欣喜的是,绿色转型不仅是政府在行动,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志愿者巡河护绿、村民主动维护村容……当环保成为千家万户的习惯,生态建设才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这揭示出深层逻辑:绿水青山要变成幸福靠山,既需要政府牵头,更离不开每个人的亲手浇灌。
汾河水的清波,映照着晋中大地的选择。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河畔散步的笑脸、公园晨练的身影、村民账本上增加的收入。全国生态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晋中告诉我们:把每一天都过成生态日,让环保红利惠及每个人,绿水青山就会长成百姓心中永不褪色的风景。这份写在大地上的答卷,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策划:路丽华
统筹:史俊杰
摄影:程 婧
报眉设计:郝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