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时间: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群山巍峨,峡谷深邃。大自然鬼斧神工,在太行山脉深处刻下雄奇壮丽的黄崖洞。由于地势险要,八路军在抗战时期选址黄崖洞建造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朱德总司令曾称赞黄崖洞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黄崖洞革命纪念地讲解员武梦柯自豪地说。
近日,记者跟随山西省委宣传部指导、山西省委网信办和光明网共同举办的“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光耀太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黄崖洞兵工厂,感悟硝烟战火年代革命先辈的太行精神。
先进的武器装备是战斗的重要基础。但在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却吃尽了武器弹药缺乏的苦。
“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时,几乎没有完整的军事装备,武器弹药十分匮乏。”武梦柯介绍,以129师为例,刚来到太行山时,近一半的战士没有枪,许多战士不得不用大刀、长矛同敌人拼杀,关键时刻更是以血肉之躯同敌人战斗。
黄崖洞入口前的广场。
建造属于自己的兵工厂迫在眉睫。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晋中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枪械。1939年,韩庄村总部修械所迁至地形隐蔽的黄崖洞,决定在这里建造我军大型兵工厂。
黄崖洞位于黄崖山内,地形天然隐蔽。黄崖山则处于山西长治黎城县北部,八百里太行的中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曾多次勘察黄崖山,为兵工厂选址制图,建设防御工事,足迹遍布山间沟壑。“对于黄崖洞兵工厂选址、建设和生产,老人家投入了大量心血,就是希望我们的军队能依靠好的武器战胜敌人。”左权将军外孙、八路军研究会青年分会会长沙峰说。
一大批技术专家和工人奔赴太行山区。他们当中有归国留学生,也有国内高等学府的教授和学生,还有土生土长的能工巧匠和民间造枪工人。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管理制度的编写者郑汉涛,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1939年从延安向太行山的行军途中,夜闯敌人封锁线,不慎落入深沟摔伤。但他忍受疼痛,依靠一根拐杖长途跋涉,来到太行山。
“这些土洋专家和技术工人,在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从事对敌武器的研究与制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一曲‘科技救国’的动人赞歌。”武梦柯说。
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
沿着迂回的山路向深山迈进,兵工厂旧址群映入眼帘。昔日生产兵器的厂房,已改建成纪念馆,展柜中工人曾经用过的铁锹、钳子、量尺等工具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那段保家卫国的奋斗岁月。
那时条件简陋,设备原料缺乏。但老一代兵工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缸塔法”制造硫酸、“窑炉闷火法”韧化炮弹弹体、“坩埚炼铜锌”升级枪弹等。他们用大量“土办法”,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黄崖洞兵工厂,技术工人造出了“人民军工第一枪”——八一式马步枪。它由造枪技师刘贵福设计并组织制造,是我党武装历史上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支制式步枪。据介绍,这款步枪最突出的是固定在枪上的三棱刺刀,肉搏时能迅速脱钩弹出展开,不用时可折叠,行军时也不会有明显的刀刃反光。
资料记载,第一批步枪送到了129师师部,彭德怀、左权十分高兴。特别是在场的徐向前同志,背上枪不肯放下,笑着说:“我当兵时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
1940年8月,黄崖洞兵工厂开始大批量制造新枪,月产步枪达400支。列装前线的八一式马步枪,有效支撑了部队的战斗。黄崖洞兵工厂也培养孕育出一批军工人才和企业,成为“人民军工摇篮”。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如今的黄崖洞成为红色太行精神教育基地。黄崖洞现存兵工厂旧址群、保卫战遗址遗迹及烈士陵园等100余处纪念设施,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
“近年来,黄崖洞景区以红色资源为核心,推进‘文旅+教育’融合,创新打造‘红色浸润・铸魂育人’系列主题活动,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武梦柯表示,未来还将讲好黄崖洞抗战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抗战英烈,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