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22
《烽火家书》剧照 资料图
剧场内灯光渐暗,熟悉的旋律轻轻流淌。当舞台背景缓缓浮现出几行泛黄的手迹“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当演员以饱含深情的唱腔将这封家书里的思念娓娓道来,那封穿越80余载的家书,便借着艺术的力量,在舞台上有了具象的模样。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自2023年8月首演以来,无论在哪里、哪一场演出,总是在观众屏息凝望中悄然铺展,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与家人的烽火岁月也鲜活了起来。
《烽火家书》的创作以左权将军牺牲前留给妻子、母亲的13封家书为线索,通过《序》《送别》《烈火》《深情》《同在》《尾声》六个紧密相连的部分,以歌舞形式生动展现左权将军的报国情、母子情、夫妻情和父女情。在艺术特色上,《烽火家书》不仅保留了左权小花戏中的彩服、彩扇等非遗传统特色,还沿袭了“唿嗦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这些独特的“暗语”在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刚柔并济、独具魅力的叙事语言。
《烽火家书》由左权县开花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杨梅任总导演,杨启舫编剧,孟卫东作曲,左权外孙沙峰担任历史顾问。在演出中,国家级非遗“左权开花调”传承人郝利宏饰演的左权将军,更是用原生态的唱腔和深情的演绎,将左权将军内心的挣扎与坚定、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
“烽火家书”的背后,藏着左权将军鲜为人知的细腻与坚守。1939年4月,经朱德和康克清做媒,左权与刘志兰结婚,次年8月,为了全心投入百团大战,他将刘志兰和刚出生三个月的女儿左太北送去了延安,“家书抵万金”成了一家人最深刻的感受。《烽火家书》创新运用戏剧手段,从一页页发黄的信纸和一行行文字的墨迹中,展开抗战烽火的画卷,让太行前线的左权与延安的妻子、湖南醴陵的母亲展开“跨时空对话”。从“前方虽苦,但山河值得”的豪迈誓言,到“念兰、念儿,望珍重”的细腻柔情,令观众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革命年代的热血与温度。
1942年5月,日军对八路军总部发起“铁壁合围”大“扫荡”,5月25日,八路军总部按计划向山西辽县十字岭转移,转移中被日寇飞机发现,彭德怀、左权等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分路突围,左权指挥部队连续打退敌人几次进攻,为突围争取了时间。当他带领部队冲到敌人最后一个封锁点时,一颗炮弹落在他的身旁,左权被弹片击中头部,以身殉国,年仅37岁。辽县军民悲痛万分,群众将左权的事迹编成民歌传唱,因近万民众请求,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2年8月26日批准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
铁血忠贞,荡气回肠。《烽火家书》将一封封家书串联,不仅传达了左权将军对家人的情感,还蕴含着他对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鱼水深情、对中华民族的挚爱深情。情到深处化为志,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把对家人的思念藏进信纸,把对国家的忠诚扛在肩上,用生命践行了“为民族解放而战”的誓言。
巍巍太行,浩气长存。《烽火家书》总导演杨梅表示:“我们这群演员的身份证上,都有‘左权县’这三个字,这对我们来说是无上荣光,我们在排演这部戏的时候,都希望能努力讲好左权将军的故事。”现如今,《烽火家书》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到山东泰山大剧院,再到河北、湖南、江西等各地大剧院,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多地。
当大幕落下,剧场内久久回荡着掌声。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左权将军的缅怀,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烽火中的家书,写满了思念,更写满了信仰,而那些藏在家书背后的坚守与牺牲,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记者 史俊杰 通讯员 张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