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27
《太行奶娘》剧照 资料图
“桃花来你就红,杏花来你就香,望见太行就想起娘……树高千丈根往下长,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魂里梦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亲在太行。”8月19日,随着悠扬且深情的歌声响起,大型歌舞剧《太行奶娘》在吕梁市柳林县鑫飞中学震撼开演。灯光渐暗,乐声如泣如诉,仿佛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太行奶娘》以恢宏的舞台场景和深沉的历史叙事,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一群英勇妇女的伟大壮举。全剧分为《社火》《燃烧》《重逢》《深情》四幕,层层递进,扣人心弦。从日寇“扫荡”时危急的托孤场景,到奶娘们不顾生命危险抚养八路军后代的艰辛历程,再到战火中超越血缘的永恒亲情,每一幕都通过演员细腻的肢体语言和极具张力的舞台演绎,刻画了平凡女性在抗战年代迸发出的非凡勇气。剧中穿插的《倔强的树》《生命的树》《母亲的树》等拟物舞蹈表演更是惊艳全场。舞者以柔韧的身姿化身太行山巅的树木,在舞台上无声诉说着奶娘们如苍松般坚韧的生命力与伟大的母性光辉。那灵动的舞姿、坚定的眼神,让观众看到了太行山上那些不畏艰难、默默守护的奶娘形象。
《太行奶娘》取材于真实存在的“太行山奶娘”这一英雄妇女群体。抗战时期,许多革命先辈的子女在太行山区出生,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们的亲生父母无法亲自抚养。在这危急时刻,英雄的太行妇女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养育红色后代的重任。她们当中有邓小平儿子邓朴方的奶娘郭金梅、刘伯承儿子刘太行的奶娘韩春华、罗瑞卿女儿罗峪田的奶娘王巧鱼等。奶娘们给予这些革命后代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让他们在战火纷飞中健康成长。《太行奶娘》中塑造和展现的“奶娘”形象,正是太行山成千上万奶娘的缩影,她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令人动容。
左权县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颇负盛名的“歌舞之乡”,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称。左权“开花调”更是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羊倌歌王”石占明、左权盲人宣传队都享有盛名。
《太行奶娘》剧目是左权县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红色历史资源巧妙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在剧本、唱词上传承了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及“开花调”等原汁原味的演唱特色,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在舞台呈现上,保留了“彩扇道具”及“三点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元素为剧目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在音乐创作上,采用大型交响乐队与山西地方特色乐器晋胡、横笛、锣鼓镲、四块瓦的融合交互方式呈现,再加上现代舞美、灯光、道具的综合运用,使整个剧目场面恢宏,效果震撼、特色鲜明、感染力极强。
《太行奶娘》从创作排练到走上舞台,处处体现着太行精神的指引和支撑。该剧导演杨梅说:“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走访了很多革命纪念地,太行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我是带着感情色彩在导这部戏。”在《太行奶娘》中,我们看到了奶娘们面对生死抉择时的颤抖,那是对生命的敬畏;看到了她们抚育战士遗孤时的柔情,那是母性的光辉;看到了她们直面敌人刺刀时的决绝,那是无畏的勇气。这些情节在演员极具张力的表演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直击观众心房,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禁抹起了眼泪。
太行奶娘恩如山,先辈后代永难忘。歌舞剧《太行奶娘》讴歌了圣洁高尚、义薄云天的母亲情怀,展现了无怨无悔、朴实善良的奶娘群体,记录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更奏响了太行军民携手抗日的壮丽诗篇。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和弘扬太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记者 张凯鹏
通讯员 张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