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民生

学习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之三

因地制宜谋多元 转型发展开新局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08-27

“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

8月19日,市委五届十次全会胜利召开。连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关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立足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出精品上下功夫,选择若干产业作为切入点,推动非煤矿产资源绿色开发高效利用,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牵引,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发展赛事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推动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7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交给山西的一项战略任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保持定力,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重点要抓好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要用好多元发展条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把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为我市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关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了全方位的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带领全市党员干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中新篇章的坚强意志,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做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晋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韩亮表示,市发改委作为全市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将把学习好、落实好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作为发改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和行动纲领。要把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贯彻到规划里,将各项任务贯穿到正在编制的“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谋深谋实我市转型发展思路。要把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落实到项目上,紧抓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政策支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适度多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把因地制宜推动适度多元发展履职到服务中,发挥好统筹经济运行和经济监测职能,坚决扛牢服务项目建设的职责使命,提升项目服务力度和质效,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狠抓落实,真抓实干,为推动适度多元发展贡献发改力量。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要求,聚焦我市能源转型、产业升级、适度多元发展等重点,细化“施工图”,明确“任务书”,厘清了我市转型发展战略重点、主攻方向。晋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建岗表示:市工信局作为全市产业转型主力军,将锚定方向,坚定有序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服务全市全方位转型发展。一是答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必答题。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力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钢铁、焦化等行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紧抓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机遇,有力推动中小企业数智化步伐。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层级。按照市委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深耕细作要求,以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建设为平台抓手,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特钢、碳基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将特优产业培育成全市经济的中流砥柱。三是因地制宜点上突破前瞻未来产业。发挥我市区位、高教等长板优势,加快布局一批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项目,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中壮大我市新质生产力。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为晋中高质量发展再次明确了方向,作出了新的部署。具体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围绕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特’‘优’农业。”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燕瑞表示:发展好晋中“特”“优”农业,就是要在规模化、标准化、精深加工、产业融合、品牌集聚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规模化,就是要解决“小而散”问题,形成集群效应。标准化,就是要解决“缺乏话语权”问题,构建从评价、生产到包装、销售的晋中标准。精深加工,就是要解决“效益差”问题,做强龙头企业,将初级加工转化为高附加值产业。产业融合,就是要解决“单打独斗”问题,一二三产融合,打造新型业态。品牌集聚,就是要解决“内卷同质化”问题,形成突出产业、拳头产品和市级公用品牌。总之,我们将通过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的“三头三尾”文章,推动晋中“特”“优”农业产业升级,力争将晋中打造成为全省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特”“优”农业产业高地。

晋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多样,这是晋中发展文旅经济最大的底气。文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一二三产,融合古今中外,是推动我市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晋中市文旅局三级调研员王晓华表示:全市文旅系统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在“出精品、创特色”上持续下功夫,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全力打造支柱产业、幸福产业、民生产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大的文旅力量。要发展赛事经济,积极引进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电子竞技、文化展演等活动。依托我市现有的场馆设施和自然人文环境,打造一批品牌赛事活动,吸引庞大客流,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相关产业消费,提升城市活力与知名度。要激活冰雪经济,科学利用我市冬季气候和地形条件,合理开发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推出冰雪观光、运动体验、民俗节庆等冬季旅游产品,打造冬季旅游热点,变“冷资源”为“热产业”,有效弥补冬季旅游短板,形成四季皆宜的旅游格局。要布局银发经济,针对老年游客需求特点,深度挖掘银发族旅游消费潜力,充分激活我市东山地区夏季清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居养老,开发推广康养旅游、中医养生、文化研修、慢游休闲等适老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度,推动老年旅游向品质化、个性化转型,让银发群体能够放心消费、愉悦出行。

文 / 记者 张颖

图 / 记者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