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09-10
煤矿井内智能采煤机精准作业,数据流取代人工巡检;平头融合发展区物流车辆穿梭不息,“飞地经济”加速落地;潇河部落游客烧烤露营欢笑不已,农旅融合绘就乡村新景……秋日时节,寿阳大地处处涌动着转型发展热潮。
近年来,寿阳县锚定“争当发展排头兵、建设幸福新寿阳”目标,聚焦传统产业、飞地经济、特色农业等协同发力,构建起多点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格局,走出一条资源型县域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传统产业智变
蹚出绿色新路子
“过去,井下巡检全靠人工,费时费力还危险。如今,机器人代替人工,数据实时监控,安全又高效。”8月28日,在寿阳县新元煤矿集控中心,5G+智能化矿井建设办公室主任冀杰指着大屏幕上的实时监控画面向记者介绍。屏幕上,5G信号实时传输井下瓦斯浓度、湿度、采煤数据及综采、掘进、运输场景,清晰显示着人工智能为采矿带来的便捷。
寿阳县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始终把推进智能矿井建设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技术创新,构建起全域覆盖的“智慧网”,让煤炭开采迈向科技引领的新纪元,率先实现了矿井无人化、自动化、可视化运行,做到采掘智能控制、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矿井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坐落于寿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奥泰科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深耕煤机装备领域,专注进行煤矿掘进、支护等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与检修服务。公司凭借先进技术和创新实力,成功研发出EBZ系列智能掘进机、智能掘锚机及电子围栏等多款高端装备,相关产品已全面投入市场,为煤矿企业实现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提供了可靠的设备支撑。
当前,从“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到“全系统智能化煤矿”,从单一监测系统到多系统综合集成,寿阳在智能化矿井建设领域迈出铿锵步伐,全国5G智能矿井示范从单一正变为多元。
“今年,我们全面铺开七元、麦捷、亨元、祥升4座矿井智能化改造建设。截至目前,共建成6座智能化煤矿及8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化煤矿和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市首位。”寿阳县能源局党组成员、能源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弓继军介绍,短期目标是在明年年底,全县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开采。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华金中”智能管理模式,驱动生产流程持续优化与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让昔日的“黑领劳动”蜕变为“白领科技”,安全生产管理从“经验决策”大步迈向“智能预测”。
数实融合破圈
打造发展新引擎
在寿阳县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美宜佳山西物流中心,记者看到整齐排列的仓储货架上,摆放着近千种货品,每个货架中间有一条自动传送带,每个商品下面都配有电子条码,物流中心收到线下门店的电子订单后,货架上相应货品的电子条码就会亮起并显示货品数量,工作人员根据亮灯提示将货物放进自动传送带上,仅需6至8秒即可完成一次智能化物流分拣动作。
这一高效的智能化场景,是寿阳县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全县以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节点为牵引,把平头融合发展区列为引领全县发展的“三件大事”之首,把建设数字化交通产业园、钢材数字化加工基地和智算中心作为三大攻坚重点,支持跨园区合作和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协作,全力打造200亿产业集群,促进数实深度融合。
“三年来,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区从规划变为了产业,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引进路桥、美宜佳等省内头部企业,落地太原师范学院(寿阳校区)、路桥驿站、智算中心等20个项目,营业收入达到75亿元。未来,平头融合发展区将继续以太晋一体化发展‘桥头堡’为定位,坚持产业向新而行、开放向融而行、创新向效而行,全力打造飞地经济示范区、科技创新示范区、城乡协调示范区、康旅融合示范区,让融合区成为寿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首创之区’。”太晋一体化平头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宏亮说道。
在聚力推进下,新产业层出不穷,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智慧物流、智慧建材等7个领域的新产业如雨后春笋,特别是智算中心、通航园等抢占未来赛道的新业态超前布局,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融合区还以美宜佳山西物流中心和鹿泉驿站为依托,积极引进一批零售仓储、冷链物流企业,打造辐射“太原—晋中—阳泉”的物流集散中心,“飞地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特色农业提质
激活乡村新活力
在景尚乡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创新中心,耕地地力提升、玉米种植技术和晾晒存储等成为农业攻关的新课题。这里围绕大田管理数据化、全套农机智能化,建设了万亩数字水肥一体化园区,成功申报了“科技小院”。
在西洛镇区域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专家智库”的智慧之光与“数据平台”的精准之力双轮驱动,倾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样板,为寿阳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科技支撑。
在南燕竹镇南燕竹村,依托土地“双层托管”,带动产业项目建设、农机联盟发展、农用设备更新,实现了农民、村集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三方合作共赢,真正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问题……
聚焦有机旱作课题,寿阳县用好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精准定位旱地综合利用,不断完善“中农院研发、省农大筛选、大企业集成、合作社示范、小农场推广、承包户受益”科创体系,推动粮食生产屡创新高,玉米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力打造“华北有机旱作农业之芯”。
“近年来,寿阳始终坚持‘稳粮’与‘增收’并重,深耕有机旱作农业,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以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推动粮食产能与品质双提升。”寿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晓峰表示。同时,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子,充分盘活乡村优质生态资源,推动“农田”变“景点”、“农品”变“商品”,让有机旱作的“粮袋子”更稳,农旅融合的“钱袋子”更鼓。
走进西洛镇段廷村,稻穗随风摇曳,小蟹在田里穿梭,一幅“稻垂蟹栖”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去年,段廷村在发展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模式,尝试“稻蟹共生”立体种养,今年共种植水稻300亩,养殖螃蟹4万只,“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成为产业发展新优势,“北方小江南”的美景也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赏。
从稻田往南走10分钟,就是潇河岸边烧烤部落,依托潇河沿岸16公里的旖旎风光与原生态风貌,西洛镇全力打造“怡然见晋中·潇河岸边”文旅项目,聚力培育“潇河岸边”烧烤露营新业态,构建省城周末“一小时”出游圈,擦亮农旅融合发展新名片。
“现在,潇河岸边从吃喝到游玩,配套服务一应俱全,到了中秋节前后,游客在烧烤露营的同时还能捉螃蟹、尝新米,村民们也靠着农旅产业过上了安稳幸福的好生活。”段廷村党总支书记赵继斌说道。
如今的寿阳,蓬勃向上、奋进争先,正以多元产业协同共进,加速迈向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