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一眼千年 数字展陈让三晋文物触手可及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09-11

太原汾河岸畔,今古之音共鸣。走进山西博物院数字展区,仿佛踏入一个虚实交织的奇幻世界:举起手机对准展柜旁的二维码一扫,西周晋侯鸟尊即刻舒展双翼,青铜羽翼间流转的纹路化作动态光影;商代鸮卣眨动着圆溜溜的眼睛,从威严的礼器变身为萌态可掬的“猫头鹰”。这是山西文博数字化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山西多家博物馆推出了创新数字展览,借助VR、A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文物“活态”呈现。

“生死同乐”山西宋金墓葬壁画数字展

山西博物院

  展览通过数字技术生动再现宋金时期民间生活场景。展览以大学生与“壁画之灵”黑猫的穿越叙事为主线,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庖厨宴饮、农耕社火、孝行故事等历史画面。

  展览分为“一堂家庆”“四时丰饶”“两世欢娱”“大善至孝”四大单元,融合手绘动画、墓室复原、音效交互等多种数字手段,动态呈现开芳宴、杂剧、散乐等壁画题材,并拓展展示同期文物与历史知识。观众可通过互动答题解锁壁画,深化理解。

  全程中英双语导览助力文化传播,打破语言壁垒,向全球观众展现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与艺术成就,兼具趣味性与学术性,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字文化之旅。

“晋魂”数字主题展与AR体验

山西博物院

  通过科技赋能文物展陈,山西博物院对院内12个“晋魂”基本陈列展厅进行了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化。该展运用全景三维建模技术,高度还原实体展厅空间,并嵌入文物三维模型、高清图片、专业讲解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打造出可交互、可深度释读的云端展览空间。

  展览突破传统博物馆的物理限制,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观众可自由选择专业讲解员深度解读或自主游览模式,深入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同时,平台特别设置“学术讲座”板块,汇聚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为观众提供权威的专业知识;“建议反馈”板块则构建起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桥梁,推动参与式文化传播。

重走晋商万里茶道云展览

晋商博物院

  展览以茶道之缘、茶道之行、茶道之魂的单元展览结构形式,将万里茶道的背景、路线、精神进行深度诠释;将原创晋商人物作为贯穿单元的指引形象,结合不同地域元素及茶道路线特点,进行手绘原创、游戏交互、音视频体验。

汇通天下——晋商票号云展览

晋商博物院

  展览以票号文物为触点,循序渐进讲述晋商票号创办及逐步发展的故事,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及多媒体展示手段打造晋商票号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向观众传递晋商票号历史知识,传播晋商文化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该展依托高精度三维扫描、点云处理和原状拼接技术,从全球近30座博物馆采集百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数据,成功复原11座核心洞窟原貌,精准再现唐代“天龙山式样”造像的艺术神韵。

  展览运用3D投影、交互影像等多元数字化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石窟被盗前的完整艺术风貌,深刻展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本土化的卓越成就。2019年以来,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作为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曾在北京、南京,以及法国、埃及等地展出,收获海内外高度关注。

金戈铁马 晋阳雄风——赵卿墓车马坑数字展

太原市博物馆

  以春秋时期晋国高级贵族赵卿墓及其车马坑为核心的数字主题展。展览分为“考古发现”“晋阳始肇”“车马尘迹”“万乘之国”四个单元,通过“文物+科技”的融合手段,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生动还原2500年前的历史场景。

  展览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赵卿墓的发掘过程、墓主生平及出土的16辆战车,重点展示国内罕见双列兵车阵列,彰显晋国强大军事实力。通过对比东周时期车马坑遗址,凸显“万乘之国”的繁荣景象。该展以沉浸式体验讲好太原故事,推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有效拓展文物传播途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探弥·云冈:超沉浸数字光影+XR大空间展览

云冈研究院

  “探弥·云冈”展览是全球首个系统性运用云冈石窟数字资产打造的多媒体艺术展,该展以数字建模、全域投影、LBE大空间和XR扩展现实等前沿技术为核心,深度融合灯光矩阵、LED交互与体感互动,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活化”。

  展览分为两大板块:“超沉浸数字光影大展”通过六大主题——如解码佛手印的“佛印之观”、再现平城盛景的270°环幕、可触摸探索的“双子窟之谜”等,全方位呈现云冈艺术与丝路文明;“LBE 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则借助4K超清复原与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穿越1500年,亲历第20窟初凿时的震撼场景,沉浸式体验石窟开凿与造像艺术。

  “探弥·云冈”不仅创新构建了可全球推广的文化数字化传播范式,更成为云冈石窟走向国际的新载体。

天宫映像——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数字展

晋城博物馆

  展览是依托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传播项目,入选山西文旅数字化应用创新案例。该项目借助VR虚拟现实技术,将整座玉皇殿“搬”进头盔,观众可自由“行走”其间,多角度、沉浸式欣赏文物细节,甚至与彩塑“对话”,深度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展览将于9月中下旬在晋城博物馆上线。

报捷有话说

数字陈展:让山西文物“鲜活”起来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山西博物院“晋魂”云展览的沉浸式体验,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的跨国界巡演,云冈音乐窟的云端妙音……在这场变革中,技术不仅改变了文物展陈方式,更重新定义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连接方式,让千年文物在新的时代绽放异彩。

  数字赋能展陈的本质是解放文物的表达边界。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居全国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文物家底,传统保护手段力有未逮。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这些散布在三晋大地的文化遗存能够被系统性地记录、归档和展示。高清三维扫描、VR虚拟展示等技术打破了传统实物展览受制于空间、光线、湿度的桎梏,使北魏壁画得以“走出”墓葬,青铜重器能够“拆解”展示,古建筑结构可以“透视”观察。这种解放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突破,更是叙事方式的革命——文物得以跳出孤立展示的局限,融入历史语境和文化生态中重新诠释自身价值。

  智能交互技术的应用重构了观众与文物的关系。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游客通过VR设备漫游徐显秀墓室,实现与古代壁画艺术的“零距离”对话;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交互屏幕让观众亲手“拼接”碎片,体验文物修复的精细过程。这些创新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单向传播的模式,建立起双向互动的知识传递机制。更重要的是,大数据分析能够根据观众停留时间、浏览路径等数据,智能推荐个性化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观展体验,使文化传播从标准化走向精准化。

  值得注意的是,山西各博物馆的数字陈展探索并非一味追求技术炫酷,而是紧紧围绕文物价值阐释这一核心。如山西博物院推出的“晋魂”数字化展览,通过多媒体剧场、互动投影等技术,将晋商文化、古代建筑、青铜艺术等山西特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合,既保持了学术严谨性,又增强了展览感染力,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平衡。

  然而,数字陈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更新迭代快速带来的可持续性问题,数字资源版权保护与开放共享的平衡,以及避免“技术炫酷”掩盖“内容深度”的风险,都需要文博工作者谨慎应对。真正的数字化不应是简单地将实体展览搬到网上,而是需要基于数字媒介特性,重新构思内容呈现和观众互动方式。

  展望未来,数字赋能展陈将有更多可能性等待发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文物知识的智能问答,区块链技术能够用于数字文创版权保护,元宇宙概念或将为博物馆提供全新展示空间。但无论如何发展,核心始终应该是让文物“活”得更精彩,让历史“说”得更动人,让文化“传”得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