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雷 昊
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的太重榆液生产车间内,一台直径不足30厘米的金属元件智能比例阀,正以100毫秒的极速响应精准调控着液压系统的压力与流量。这个曾长期依赖进口的“液压神经中枢”,如今由太重榆液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数千台产品已完成下线测试,实现了比例阀液压装备领域从技术追赶到行业领跑的跨越。
三年攻坚:
从技术封锁到国际领先
2021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智能化转型加速,但智能比例阀市场被国外企业高度垄断。进口产品不仅价格高昂,其核心参数更是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国外产品响应时间120毫秒,我们要做到100毫秒以内,必须在材料、结构、算法上全面突破。”技术质量中心负责人李广珍回忆道。
产学研团队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历经数百次试验迭代,最终将响应时间压缩至100毫秒,线性度稳定控制在3.8%,而国际先进水平为4%。同时,创新采用等效加速实验法,将可靠性测试周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这些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更让中国液压装备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作为太重集团旗下“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太重榆液的变革远不止于单一技术突破。在“十四五”期间,公司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传统行业减量提质、战新产品增量扩能”策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技术升级驱动高端化,电液比例阀、伺服阀等智能产品逐步替代进口,在工程机械领域渗透率持续提升。项目建设落地见效,油缸项目、铸造产能提升项目实现产量大幅增长,20万支高性能液压油缸、3万台(套)液压系统的年产能支撑起多元化市场。海外市场加速拓展,东南亚基建需求带动液压设备出口,柱塞泵、叶片泵首次打入印度、埃及市场。
太重榆液先后为“863”项目、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项目提供配套,如今,更以“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为方向,向全球一流液压企业迈进。
改革密码: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太重榆液的成功,源于一场覆盖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的全面变革。考核分配做指挥,全员量化绩效考核体系,让效益、业绩、贡献与收入直接挂钩,激发全员创新活力。聚焦行业做引导,本部系统板块签订福建九龙江北溪水闸工程等千万级订单,元件板块在塑机、热流道行业收入大幅增长。 生产增效做保证,元件齐套率超96%,铸造板块实现双线运行,采购成本大幅下降。 技术质量做服务,完成154项非标产品开发,用户反馈的问题通过优化得以解决,新增六西格玛黑带人才推动质量跃升。
“考核分配机制改革后,员工主动优化工艺的场景已成为常态。”综合管理部部长褚国栋感慨道,太重榆液正以自主创新为刻刀,精心雕琢着高端装备制造的新生态。
时代答卷:
传统产业的“新芽”与“硬支撑”
在太重榆液的展厅里,一枚枚刻着“国产替代”印记的液压元件,记录着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轨迹。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仅为三峡工程、卫星发射等国家重器提供“强心脏”,更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面向未来,太重榆液将秉持“用户至上,效益导向,以人为本,对标一流,改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以技术自主化、产品国产化为使命,在高端液压装备的赛道上持续突破。正如李广珍所言:“每一个0.01秒的响应提升,都是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顶端攀登的脚步。”
从小比例阀到大产业,从技术突围到系统创新,太重榆液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传统产业同样能通过技术革新“老树发新芽”,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