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我国主要拳种之一,与少林、太极、八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它不仅具有防身自卫的技击价值、阴阳平衡的健身效果,还有表演、修身的艺术功能,是山西黄河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历史渊源
形意拳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始创于山西太谷,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李洛能开宗传艺,到车毅斋创新发展,辗转传授,名家辈出,在中华武坛上成绩卓著,久负盛名。
形意拳追本溯源,可上溯到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穆)。形意拳门历代尊岳飞为鼻祖,视其为学习楷模。后永济姬际可得岳武穆王拳谱,创心意六合拳,又经河南李政将此拳传于祁县戴家。
由李洛能始创的形意拳,与心意拳一脉相承,同源同理不同流。虽然是一字之差,但经过脱胎换骨的发展变化,成为两个独立发展的拳种体系。
形意拳讲究象其形取其意,内意和外形高度统一,是意拳和形拳相结合的内家三拳(形意、太极、八卦)之一。它以其朴实无华、技击性强而著称于世。从演练的风格特点看,又分为山西太谷(车毅斋、宋世荣)、河北深州(郭云深、刘奇兰)等主要派系。其中,以车毅斋为首的太谷形意拳,在晋商辉煌的时期,为晋商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形意拳也随之声名远扬,快速发展。
形意拳练法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间,内外相合、练养并重。随着时代的进步,形意拳与时俱进,技击功能淡化,逐渐转变为以保健拳、文化拳为主的发展方向,并以其特有的健身效果,为全民健身作出积极贡献。
太谷形意拳是一项开放的、包容的、动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育运动。它以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习自然(象形取意)、医学理论(经络学说)、审美情趣(韵律圆润)、人文道德(儒道医释)、传统体育(强身自卫)等多种文化元素组成,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也有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
文化基础
明清之际,太谷商业发达,被誉为“金太谷”“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太谷商人生意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他们发迹以后,为光耀乡里,起房盖屋,窖藏金银,形成了聚财、守财的特点。然而,家业的富有,规模宏大的宅院,又带来了树大招风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保护宅院主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实际需要,从而也带动了一个以命相搏的特殊行业——镖行业。
太谷虽然没有形成镖局,但一些功深艺高的形意拳师,纷纷被太谷家业殷实的巨富所聘用。太谷城内的孟家、武家,城外的北洸村曹家、上庄村王家等商家大院,护院拳师基本上都是练形意拳的师徒们。晋商大贾为护院拳师提供了优厚待遇,使形意拳传人有大把时间和精力钻研拳法,从而形成了技击性强的特点。同时,晋商文化对形意拳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形意拳“形随意动宗武穆、崇礼尚德法自然”的文化形象。
晋商拜关公、讲诚信,以义致利,而形意拳人拜岳飞,讲武德、重义气,侠肝义胆,有着共同的信仰。最终形成了晋商“以商养武”和形意拳人“以武护商”的商、武文化融合。
形意拳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汲取了社会各领域的营养。在拳理立论、拳法套路、演练形式、功法修炼、养生技击、武德涵养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多元的文化特征。
1996年,在“晋中地区布学宽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会长布秉全明确提出“形意拳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门文化,是一种艺术”。
2008年,形意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拳理立论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
阴阳学说是《周易》中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形意拳把阴阳之理运用于拳法之中,形成拳法理论的基本思想。形意拳,具有明显的阴阳特征,其攻防、刚柔、进退、吞吐、虚实、快慢、舒展、智勇等等无不体现出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学说也和阴阳学说一样,是认识世界、解释宇宙事物变化的一种学说。殷商末期的太谷人箕子,在《洪范九畴》中提出“五行思想”。五行,不仅代表五种物质,而且还体现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形意拳祖师根据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创编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名曰形意五行拳。不仅拳势变化形成技击技术理论,而且把内五脏肺、肝、肾、心、脾与五拳相匹配,形成了一套形意拳独特的健身原理。
总之,形意拳运动处处离不开阴阳五行之理。可以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形意拳创拳立论之依据,是形意拳产生的理论核心之所在。
拳法套路
以“仿生学思想”为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禽戏”,即熊经鸟伸的活动。东汉末年,著名神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金元时期,山西太原人白玉峰,参以古代搏击和华佗之五禽戏变化,创编了龙虎豹蛇鹤,名曰少林五拳。清末,六合心意拳,也曾名十大形。之后,形意拳家采龙、虎、猴、马、蛇、鸡、鹰、骀、熊、鼍、鹞、燕等12种动物技能,象形取意,创编成套路,名为十二形拳,主要学习动物的天性与灵性,以提高人体素质。
演练形式
以“传统方位学”为特征
从套路的演练形式分析,形意拳起势动作面南背北、居右虚左。
不仅受“负阴抱阳”传统方位学的影响,而且,“居右虚左”受古代儒家“尊左卑右”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的影响。
行功走趟,左右往返,周而复始,是符合天体运动规律的。佛道“空”“圆”之理;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循环运行;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方式……这些自然规律都对形意拳演练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
收势结束,回归原地,充分反映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心理。不难看出,形意拳套路演练形式明显具有传统方位学的特征。
功法修炼
以“道功道术”为要旨
在形(心)意拳的发展史上,道家思想对形意拳的影响不仅全面深刻,还有着密切的渊源。形意拳引进道家丹道功法成为形意拳的修炼功法。经过历代拳师加以发展,形成了形意拳丹道理论的特点。
练拳之所以要悟道,是由于道具有虚静、无为、柔弱、朴素、自然等基本思想特征,而这些富有哲理的文化思想,对提高练拳的层次、达到练拳的高境界,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道德修为
以“孔孟仁学”为准则
形意拳作为关系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修炼拳道,始终把武德和拳艺视为一种追求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则是儒家的“孔孟仁学”。
崇尚武德一直是形意拳门的优良传统。形意拳门收徒传艺,择人甚严,特别重视人品,其涵养品德、陶冶性情、中庸之道、习武报国等修为都渗透于形意拳的各个方面,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影响。形意拳“防御为能、顾打结合”的技击特色,体现了形意拳人以武德为先、先礼后兵,把争取胜利的个性特征纳入了“以礼而行”的范畴。“孔孟仁学”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则表现为形意拳人的英雄侠义行为。
健身养生
以“天人合一”为境界
所谓“天人合一”,即是天人一致、天人相通。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理解为天即道,道即自然。所以,世间一切人和事都应顺其自然、合乎其道。形意拳运动以灵活肢体、疏通经络的方式,对调节人体平衡、强化气血运行起着整体的滋补和康复治疗作用,其修炼的理想效果是“天人合一”之境界,即人体与心理的和谐、平衡。
太谷形意拳三体式的文化内涵:三体式,过去也称三才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首先,习武人站三体式要有学习天、学习地的思想意识。学习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学习地,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要修炼心灵的高尚与纯洁,以达“天人合一”之境。其次,调整身体结构,以整合人体后天疏散之力,从而达到身体协调的通灵之效。三是三体式拳势体现阴阳哲学概念与实战拳势之基本特点。四是有“三生万物之哲理”,演化形成“万法出于三体式”之论。
形意拳的拳理“拳尊儒道释,理合易医哲”,充分体现出传统形意拳高尚的文化品位。形意拳以心为始、修炼自我,不仅是技击拳、健身拳,而且是文化拳、哲理拳、修为拳,练脑子的智慧拳。形意拳作为具有太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当地习武人的文化密码和身份基因,不仅是流动的历史“活化石”,更是一种文明传承。
“以德领艺,文武兼修,快乐练功,强身壮体”是形意拳的习武理念。
传承人
高宝东:
拳艺传承 武道流芳
他不仅是武术爱好者,更是一位传承的使者。他的工作让这一古老的武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生,并与当代人的生活产生密切联系。他就是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高宝东。
高宝东的形意拳之路,始于他的少年时光。1941年9月,高宝东出生于形意拳的发祥地山西太谷,自幼便与形意拳结下不解之缘。他幼承家学,跟随父亲高庆瑛练习形意拳,12岁时正式拜著名拳师吴治泰为师,吴治泰与高庆瑛均系一代宗师车毅斋(人称车二师傅)的徒孙、刘俭大师(人称铁柱师傅)的弟子,这为高宝东打下了坚实的形意拳根基。
14岁时,高宝东凭借出色的天赋和扎实的基础,考入由庞林太(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九段,中华武林百杰·十大教练)执教的“太原市青少年武术业余学校”,在名师的指导下,他的武术技艺得到进一步提升。
形意拳的特点在于它的刚柔并济与实用性,注重内外合一,通过身体的每一个动作,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高宝东坚持将形意拳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练习相结合,让弟子们在实战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课堂上,既有对传统功法的讲解,也有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展现了追求传统与当代结合的完美平衡。
多年来,高宝东在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现为中国武术八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荣获山西省“武术名家”“传统武术高级教练员”“十大武术名师”“形意拳协会专家”等称号。
在比赛场上,他更是成绩斐然,曾代表国家队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一举斩获两枚金牌;共计37次参加省、全国、国际武术比赛,荣获47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2个第三名,26次获一等奖;还获得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代表拳种演示“形意拳特殊奖”。
除了自身武艺精湛外,高宝东在形意拳的理论研究和传承推广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1995年,他参与编辑出版《形意拳术大全》,将自己多年的习武心得和对形意拳的理解融入其中,为形意拳的理论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还熔形意诸枪术于一炉,创编了“综合形意枪”套路,稍加改动后被列为全国“形意枪竞赛规定套路”,并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形意拳》。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形意拳山西卷》录像带和《武术博览》大型武术专题系列片的拍摄演练,2004年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演示的车式形意拳械音像碟14盘,通过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形意拳。
高宝东不仅继承了形意拳的传统技艺,还将其发扬光大。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和学习这项古老的艺术,使得形意拳的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传承方面,高宝东始终不遗余力。他曾任太谷形意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积极组织各类武术活动,推动形意拳在当地的普及与发展;他还担任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体育老师,将形意拳带入校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武术的学生;他还被世界高氏武术联盟任命为终身荣誉主席,举办过世界高姓第三届武术大会。如今,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宝东深感责任重大。
除了教学,高宝东还积极参与形意拳的推广活动。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武术赛事,并带领自己的学员们获得了多个奖项。他的努力不仅赢得了武术界的认可,也提升了形意拳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形意拳的流传,与他默默的坚持与付出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宝东更是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着形意拳的当代价值。
此次高宝东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高宝东表示:“获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认定,既是对传承人的高度肯定,也为形意拳的传承带来了更多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未来,我会继续努力,让形意拳这一古老武术流派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传承。”
布秉全
一生武韵 薪火相传
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布秉全,他以拳为笔、以武为墨,书写着对国家级非遗形意拳的热爱与传承。不久前,他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45年,布秉全出生于太谷的一个武术世家。其父布学宽,是武术界国家级名家、形意拳一代宗师,1894年拜车毅斋为师习练形意拳,1918年出任太谷体育会主任兼九所学校国术教员,后任太谷铭贤中学国术教员、太谷国术馆馆长,1964年被选为第二届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布学宽技艺超群,名扬海内外,为全民健身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父亲的熏陶下,布秉全自3岁起便开始练习基本功。家中每日访客不断,皆是前来求教武术之人。看的是练拳,听的是谈拳,耳濡目染间,武术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父亲教拳,不仅注重外形,更强调内涵,要求他明拳理、懂劲节、晓内意、知用法。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布秉全的武术生涯。布秉全幼承庭训,在习拳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形意拳“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的规矩;“手起身落,手落身起”的弹簧劲特点;“消息全凭后脚蹬”的脚掌妙诀;“伸脊洗髓”的锻炼功法以及“柔化练法,柔化打法”的拳学思想与圆文化哲理。
布秉全的一生,与武术紧密相连。1969年,他从山西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回太谷工作,先后在工厂、政府机关任职。然而,无论工作如何繁忙,他从未放弃对武术的追求。2005年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武术的习练、研究、传承与弘扬中。
布秉全不仅兼任了山西省武术协会常委、省形意拳协会专家顾问等职务,还积极参与各类武术讲学、赛事仲裁和媒体宣传活动。他在《中华英才》《中华武术》等多家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了《洗髓经》《鸳鸯脚制敌绝技》《布学宽年谱》《太谷形意拳史料研究》《武术文化撷谈》等多部武术专著,为弘扬中华武术形意拳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布秉全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认为,传承形意拳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传承一种学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在收徒时,布秉全明确表示:“我不仅是你们的师父,也是你们的朋友。”他营造了一个温暖、朴实的拳学家园,与弟子们愉快地研究武学。他授徒传艺,因人而异,多为口传身授,注重让徒弟们明白形意拳的“技击内涵、健身价值、文化精神、哲理思想、品德修养”等多元功能。传拳过程中,布秉全始终坚守“教拳育人,习武报国”的理念。
布秉全的弟子中,不乏佼佼者。如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教授李巧玲,她不仅是中国武术九段、武术国际A级裁判,还曾赴35个国家进行武术讲学,教授的外国留学生遍及106个国家。还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武协副主席、中国武术七段盛松芬,中国武术八段、国家级裁判王文清以及赵玉祥、布援强、韩丽云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积极传播形意拳,弘扬中华武术。
除了授徒传艺,布秉全还致力于形意拳的宣传与弘扬。他深入探究形意拳的传承历史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坚持笔耕不辍,不仅在多家武术杂志上发表武术文论,还为《太谷报》先后撰写了《形意拳文化》《太谷形意拳史料》等文稿。
近年来,布秉全多次应邀开展形意拳专题讲座,让形意拳走进校园。他还积极参与各级媒体拍摄宣传形意拳的专题节目。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中介绍“晋商·镖行·形意拳”,在中国武术协会和国家武术研究院联合摄制的《中华武藏》技术录像中演示与讲述形意拳的历史源流、演练风格及技术特色。
如今,布秉全虽已八旬,但他对武术的热爱与执着从未减退。他表示,“将继续致力于形意拳的传承与弘扬,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加入到武术的行列中来,感受武术魅力、传承武术精神。”
形意拳成就了布秉全的别样人生。他以文武双修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武中有道,拳中有文”的武术精神。
本期人文读本参考《太谷形意拳》《武术文化撷谈》等书籍,文章内容有增减,由本报记者武玲芳整理,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