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中国网络传播经验十大案例之在传统村落里探寻“三晋文脉”

中国传统村落:柳林县后冯家沟村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时间:2025-10-11

村容村貌

特色院落

村中鹊桥

后冯家沟,坐落于黄河东岸的黄土高原之上,晋陕大峡谷东部,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原生态古村落。村落三面环山,地势隐蔽,仅有一条狭窄的沟壑通往外界,使得它在抗战时期得以幸免于难。村中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错落有致,窑洞与砖瓦房交相辉映,展现出古朴而精美的风貌。

这里曾是商贸业和小手工业的聚集地,技艺传承,富裕历史悠久。民俗文化浓郁,从装饰到节日习俗,都充满了传统色彩。村庙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村民们的信仰与欢乐。

后冯家沟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见证了孟门古县的朝代更迭,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欣赏到“和合”文化在建筑中的完美体现。

后冯家沟,一个充满故事与传奇的古村落,正等待着每一位旅人去探寻与品味。

一个五千年前的大脚印,在华夏历史上留下文明演进的厚重印记。

一个一千年前的南山寺,统领晋陕两地一百多处寺庙成就“九曲黄河第一刹”美誉。

禹王石与南山寺所在的地方叫孟门古镇,大禹在这里劈开蛟龙石壁,成为黄河河道上第一个大门,故得名孟门。

在孟门古镇,有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后冯家沟村。

后冯家沟村位于吕梁山脉深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村民经商的传统,自古以来都以经商为业,在孟门、碛口、军渡、汾阳、平遥等明清商贸重镇做生意。有民俗说“后冯家沟没穷的,小垣则家没熊的”,说的正是后冯家沟人的富有。

历史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线索,以便后人去追寻。

在晋陕黄河大峡谷柳林县骨脊山一带,是大禹治水第一站。民间传说,史籍记载,大量物化的史迹,都在佐证着这个故事。

禹迹孟门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线索。《淮南子》记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大禹治水之后,经过河水几千年的冲刷,高原悬湖已成为开阔的河滩,但大禹劈山处蛟龙壁的痕迹仍依稀可见,大禹当年踏石留印的禹王石也被供奉在亭子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是广为传播。

道光十九年禹王石前有碑文这样记载:神禹当年劳驻足,独仙万古抱先忧。

后冯家沟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建在山坡上的村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势高高低低,道路来回穿梭。冯李两姓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古朴雄厚、气势凝重的窑洞院落。复杂的地形,造就了风格不同的宅院,有明柱厦檐窑洞、无根厦檐窑洞、一炷香窑洞等几种类型。

这些建在山坡上的窑洞,像一幅挂在黄土高原的立体画卷。为防止雨水顺着窑边流下来,有条件的人家用木柱撑起一片天空,在窑洞前形成一片厦檐,称为明柱厦檐窑洞。

与明柱厦檐窑洞相比,无根厦檐窑洞相对简单,在窑洞前用石头做的锁头架起木梁,固定木椽,披挂瓦片,建成无根厦檐窑洞。

院子的门楼别有风味,每一个门楼都不是正南正北,而是斜斜地凸出院子。人字窑洞宋字门,本窑不能居本门,讲究的就是进门不能直接看到窑洞,起到照壁的作用。

院子的布局也很用心。从山沟到山顶,每家每户视野都很开阔。开窗即景,推门是景,每座院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村里的窑洞大多为石券窑洞,用漫山遍野山里的石头砌成。多数窑洞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最早的窑洞被称作唐窑,是唐代建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窑顶的三个锁头历经风雨侵蚀,虽已斑驳,不复当初的模样,但风骨依然。

村子不大,却有着四座庙宇,大庙、天官庙、关帝庙、观音庙比邻而建。大庙不大,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风格属于明清建筑,主殿五孔窑洞保存有大量明代壁画。关帝庙和观音庙共用一孔窑洞,前面关帝后面观音,洞内两壁绘有明代壁画,保存状况相对完好。

乡村的日子,简单而充实。年逾古稀的冯天应和陈香则育有两儿一女,六个孙子两个外孙女,可谓儿孙满堂。他家位于村子的最高处,每天看着村子的变化。

生活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从四季,顺天应人。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守着老宅,陪着家人,过着日子。

一个村,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而变得富足。

李步福2003年从柳林县退休回村,用21年时间带领村民一点一点改变命运。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会留下印记。

再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努力奋斗。

每一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但只要一直跑,不论快慢,总有一天能达到属于自己的巅峰。

李步福深知,山西的古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过去,人们在碛口做生意,在后冯家沟生活。如今,借着旅游的风口,后冯家沟人提出新口号:码头在碛口,炕头冯家沟。

历史就这样在这里构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重叠。

稿件统筹:屈建龙 欧志强

摄影:马正 要笑 李久民 纪泽陆 李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