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5
平遥长昇源黄酒展示区。记者 张昊宇 摄
在巍峨的古城墙下,在青砖灰瓦的平遥古城市楼旁,绵长而醇厚的酒香穿越了近400年的历史烟云,至今仍萦绕在每一位到访者的鼻尖。
这缕酒香,源自老字号“长昇源”;这韵味,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长昇源黄酒酿造技艺。一瓶瓶黄酒,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活着的历史,一首流淌着的晋商文化史诗。
根植古城 岁月凝香
平遥,一座被誉为“中国现存最完整古城”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票号云集。伴随着十九世纪初叶晋商发展直至鼎盛时期,长昇源黄酒名播晋中乃至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富豪宴席的必备品和招待外来客商的上等饮品。
长昇源黄酒,这一温和雅致、富有营养的饮品,是平遥特殊地域条件下产生的反映民间文化习俗的特产,以“浓、香、甜、绵”的口感著称。
“长昇源”创建于明代崇祯(1628—1644)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初期字号为“聚昇源”,意为顾客盈门。当时定位为炉食铺,制作经营点心、黄酒、醋、人丹等多种物品,尤以黄酒出名,为富豪商贾常饮之酒。当年,“长昇源”门口经常停放着牛肉贩子的轿车(当时的一种独轮推车),方便顾客吃牛肉、品炉食、饮黄酒。
清朝时期,长昇源黄酒以“浓、香、甜、绵”的口感著称于世。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平遥,畅饮黄酒,品尝炉食后,沉思片刻,说:“吾到平遥,饮此美酒,甚感欣慰。”询问酒店字号后,特赐一个“长”字,“聚昇源”遂改名为“长昇源”。明清时期,多以山西商号绅士官僚、城乡百姓、有名的“日昇昌”票号等大户为主顾,流名甚广。
随着时光的流逝,酿酒技术不断改进,长昇源黄酒因多次参加博览会而屡获殊荣。2000年,成为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特别推荐产品;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产品”;2001年12月,经国家农业部食品监督检测中心检验,荣获优质产品合格证书。
道法自然 匠心独运
长昇源黄酒的卓越品质,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遵循自然、极致复杂的古法酿造体系,是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敬畏。
平遥历来为农业大县,全县90%的耕地集中在平川和丘陵地区。据县志记载,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高粱、玉米、谷类、薯类、豆类。长昇源黄酒的原料便取自于本地的作物糜子,俗称黄黏米或大软米,这种作物生长于丘陵地区,日照时间长,不使用化学肥料,产量不高,属纯天然作物。
“黄酒的制作周期为一个月左右,经过淘洗、浸泡、蒸米、摊晾,然后拌曲、入缸发酵,最后压榨,再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就酿出这一坛坛好酒了。”长昇源黄酒酿制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郭靖琇介绍。
几百年来,“长昇源”每一代传承人谨遵“严求其质,微求其利”的家训,童叟无欺,货真价实,“长昇源”被山西省商务厅认定为首批“三晋老字号”,其黄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伴随着平遥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畅销祖国大江南北。
正是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对原料的挑剔和对工序的执着,共同赋予了长昇源黄酒“琥珀色泽、醇香浓郁、绵甜爽口、回味悠长”的独特风味。因其温和养人、活血祛寒,既是佐餐的佳酿,也是养生的良品。
守正创新 香飘未来
坚守,是传承的根基。长昇源黄酒酿制技艺第八代传承人郭靖琇还是像老一辈一样每日守在老作坊里,坚持学习古法酿造工艺。他坚信,守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
创新,是发展的出路。为了保护、传承、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郭靖琇于2021年与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建设集生产销售、陈列展示、研究研发、传承创新、跨界融合、旅游研学、科普教育、黍米种植于一体的长昇源黄酒文化产业创意园,以期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自动化水平,同时进行传统工艺传承展览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平遥县长昇源黄酒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位于段村镇阮庄村北侧30米处,建设年产10000吨黄酒生产项目。该项目采用传统酿酒工艺,建设传统工艺生产线1条,年产200吨黄酒,最大限度保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黄酒传统人工酿造流程;建设现代化生产线1条,采用自动化、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年产10000吨黄酒。
郭靖琇介绍:“下一步,要加大研发力度,紧跟黄酒行业向无糖、低糖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同时,深度融合平遥古城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提升产品吸引力,让消费者通过黄酒,了解平遥古城、感受山西文化。”
一杯黄酒,荡漾了三百年的时光。它见证了晋商的繁华与诚信,验证了传承并非束之高阁,而是让古老的火种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燃料,继续温暖而明亮地燃烧下去。
品一口黄酒,尝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是匠心的温度,更是生生不息的未来。
记者 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