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15
9月下旬以来,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遭遇持续降雨天气,田间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局部低洼地块积水频发。受此影响,玉米等前茬作物收获普遍延迟,冬小麦适期播种面临严峻挑战。气象部门提示,未来一段时间我市区域内仍有分散性降雨。
连阴雨天气对冬小麦播种会造成哪些影响?如何科学应对才能降低灾害损失、确保播种质量?针对这些种植户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山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小麦育种岗位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研究员闫贵云,为当前防涝秋播提供技术指导。
问:针对当前“前茬未收、土壤过湿”的现状,该如何应急处置,为麦播创造基础条件?
答:当务之急应做好抢收和排涝,为后续播种争取时间,这是打好麦播基础的关键:
1.抢收前茬:分地块施策,减少秋粮损失。玉米进入蜡熟末期后,要抓住降雨间歇期立即组织收获,避免籽粒霉变或穗腐病发生。对土壤湿度较大但机械可进地的地块,优先调配履带式收割机作业;对田间有明水的地块,先疏通田边沟渠排出积水,若积水严重,要组织人工收割玉米果穗,尽快脱离秸秆,避免整株倒伏后增加收获难度;收获后的玉米籽粒要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籽粒霉变发芽。
2.排涝散墒:分类型操作,促进土壤适耕。积水和过湿是当前制约整地播种的最大障碍,必须针对性做好排水和晾墒。快速排水:田间积水地块开挖深30至40cm的主排水沟,间隔5至8m加开支沟,做到沟渠相连、明水速排;丘陵坡地沿等高线开横向截水沟,防止雨水汇流。晾墒碎土:排水后待土壤“手握成团,落地即散”时,用机械浅耙2至3遍破除板结,加速水分蒸发。切忌土壤过湿时翻耕,避免形成泥块影响出苗。
问:为确保小麦播种质量,在整地与播种环节需重点把握哪些关键技术与注意事项?
答:农谚讲“小麦要高产,七分在于种,三分在于管”“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都说明了高质量整地播种对实现小麦丰产高效的极端重要性。依据当前土壤墒情,考虑到未来天气不确定性因素,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为后续生长打好基础。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优选良种:避免选择晚熟小麦品种,尽量选择耐寒抗病的品种,这类品种低温下生长快,可弥补播期延迟影响。种子包衣,严禁白籽播种。种衣剂包衣采用含氨基寡糖素的生物种衣剂(如酷拉斯、奥拜瑞)拌种,能提前出苗1至2天,增加冬前分蘖1至2个,同时增强抗逆性。拌种后阴干,忌暴晒。
2.整地与播种关键技术。适期调整播量:山西中部晚熟冬麦区原适播期为9月25日至10月8日,10月8日后每推迟1天播种,亩播量增加0.25至0.5kg。最多不超过25kg。控制播种深度:黏土地或墒情好的地块播深2至4cm,沙土地稍深至4至5cm。播种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覆膜播种,来年立春左右揭膜,有助于保墒调温,提前出苗,缩短生育周期,促进冬前分蘖,筑牢越冬基础。
问:播种后针对可能出现的“晚苗、弱苗”,该如何做好田间管理?
答:今年小麦播期拉长,苗情复杂,田间管理难度增大,播后管理要坚持“早管、细管、促弱转壮”的原则,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1.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出苗后3至5天内,及时查苗,对缺苗断垄的地块,用同一品种种子浸种催芽后补种,补种后轻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确保出苗整齐。
2.破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若播种后遇降雨,地表易形成板结层,要及时用齿耙浅耙或镇压器轻压,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透气性,促进小麦根系下扎。
3.冬前促壮:增强抗寒能力。在分蘖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针对晚播弱苗,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微生物复合菌剂,每亩用量50至60kg,既能补充养分,又能增强小麦抗寒能力,促进分蘖形成。
总的来说,只要种植户坚定信心,把“抢收排涝、科学播种、精细管理”的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就能有效应对连阴雨影响,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记者 张子珂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