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转型发展话亮点

从“一根纱线”到“灯塔工厂”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15

智能化细纱机 资料图

讲述人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技术中心主任 王建根

在我与纺织机械打交道的数十年间,细纱车间里老师傅们手指翻飞、精准接线的场景始终令我难忘。那两根细若游丝的纱线在空中交汇的瞬间,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实现纺织全流程智能化必须攻克的世界级难题——自动接头技术。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自诞生新中国第一台细纱机之日起,就深知这个难题的分量。自动接头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将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八分之一,这对机器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细纱工序中,因人工接头效率波动导致的产能损失高达8%以上。这一数字让我们意识到,突破自动接头技术已关乎企业生存发展。2020年,我们组建攻关团队,立志为机器人打造一双“绣花手”。

成功源于技术路线的转变:我们不再机械模仿人手动作,而是通过数据与算法为机器人构建智能“大脑”,将老师傅的“手感”分解为上百个可量化参数,经过持续的数据训练和算法优化,机器人终于实现了精准、柔顺的拟人化作业。

这一突破带动了全面技术革新。我们相继攻克了机器人自学习智能控制、自主移动导航等关键技术,配套发明新型锭子结构,最终构建起云边融合的协同智能系统。当机械臂首次流畅完成寻纱、引纱、捻合的全过程,一个光滑牢固的接头瞬间成型时,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接通了一根纱线,更接通了中国纺机智能化的未来。

基于“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及其协同智能系统”,在接头时间、成功率和规模看台率三大核心指标上均优于国际同类设备。2024年,该项目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如今,这些机器人已在无锡一棉等企业实现夜班无人化生产,并推动国产成套装备成功进入海外市场。

这0.01毫米的突破,是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的生动体现。从“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背后是我们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我们先后与东华大学、山西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集中攻坚“卡脖子”技术,打造校企协同创新体系。

“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我们打造的江苏大生、武汉裕大华等“灯塔工厂”,见证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绿色化的产业升级历程。万锭用工从15人降至10人以内,正在建设的“中国第一个零碳纺纱车间”,更是我们践行绿色制造的最新成果。

公司成立70年来,我们先后研制了20余种经典机型,产品覆盖短车、长车、超长车全系列,从JWF1580型超长细纱机到JWF1578特长型细纱机,每一代产品都紧跟市场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自研双弹性超高速锭子等专件,实现细纱机每分钟25000转以上的高速纺纱,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5%,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建成了全国首条细纱机装配自动线等核心制造生产线;在数字化方面,开发了远程运维系统、车间MES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互联互通与智能决策,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高端制造技术理念,为全球纺织工业转型升级贡献“经纬”力量。

记者 闫淑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