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筑牢粮食“压舱石” 守好群众“粮袋子”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15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主题是“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工作成效显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谱写晋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了重要贡献。

让我们共同携手,珍视每一粒粮食,为守护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养好土地筑根基

10月的和顺县横岭镇,醋韵飘香,高粱待归仓……为打造“特”“优”农业,当地建设了5000亩高粱种植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将零散地块调整合并起来,适用于机收、机割、机种,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只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高耕地质量、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晋中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我市现有耕地52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40万亩,2021年至2024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8.76万亩,实施了29个项目,总投资13.59亿元。

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市全面落实乡村振兴部署要求,统筹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因素,围绕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能力等要素,结合国土空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方面实施项目。项目选择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区域,优先在灌溉区建设,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管护并重。

下一步,我市将以落实《晋中市高标准农田“规建管运”一体化建设方案(试行)》为根本,抓好高标准农田和水浇地项目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快推进榆次区“规建管运”一体化推进试点;扎实做好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等“一盘棋管护”试点,积极探索农田设施综合保险;继续深化灵石县规模经营、运营前置试点,在进一步完善“谁种地、谁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多方共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样板。(张颖)

多管齐下保农田

当下,正是秋粮收获关键期,我市却遭遇持续性、大范围连绵阴雨,极易导致作物倒伏、发芽、霉变。我市各地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农技专家奔赴田间,以“抢排、抢收、抢烘”为核心,多管齐下筑牢农田“守护网”。

在介休市义安镇桑柳树村的玉米田里,积水漫灌、植株倾斜的景象随处可见。当地农技专家牵头成立“农业应急服务队”,一边蹲守田埂查土壤湿度、观作物长势,调配应急水泵抽排积水;一边针对传统机械难下地的难题,精准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打通抢收“最后一公里”,确保成熟作物不“泡”在田里。介休市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少卿介绍,截至目前,介休市节前秋粮抢收已完成近70%,剩余玉米、大豆、高粱等待收作物,已有12台履带式收割机待命,7台新农机预计近两天到位,应急抢收力量持续加码。​

面对传统晾晒方式遇阻的困境,我市各地粮食烘干中心(点)也开足马力提供服务。晋中市农业农村局官网公布了全市粮食烘干中心(点)基本信息,有需要的农民朋友可就近联系。介休市还创新采用“固定+移动”“集中+分散”模式,在该市设区域性烘干中心与移动烘干点,实时承接玉米、高粱烘干需求,从源头化解粮食霉变风险,解农户燃眉之急。

未收作物与秋播准备也不能放松。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指导农户将“看天”与“主动”结合,抓住雨隙分段收获,针对秋播可能推迟的情况,农技专家建议提前调剂种子、备妥早熟品种,待天气放晴、墒情适宜时,集中人力物力抢时播种,通过加大播量、浅播等技术,确保冬前育出壮苗。​

“我们以最快响应、最全措施,把连阴雨影响降到最低。”我市多地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所做的每一步都在瞄准“颗粒归仓”,将用实打实的行动守护粮食安全,把“护粮”主题落到田间地头。

(史俊杰)

创新攻关育优种

种源强则农业兴。5月底,一批在海南南繁基地完成加代扩繁与筛选的航天育种种子运抵晋中国家农高区,在有机旱作示范园内开启新一轮播种,这批种子是2023年搭乘航天飞行器完成空间诱变的8大类9个品系中的高粱、豌豆、旱稻、谷子4类大田种子。

今年,我市还大力试验示范麦谷轮作技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有效弥补我市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短板,为全市粮食丰产增产探索新路径、新模式,努力实现“一年两收、亩产吨粮”的目标。

6月,太谷区小麦新品种“晋作84”收获,经省级专家组实测,亩产达807公斤,刷新了山西中部地区历史纪录。“晋作84”是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研发的小麦新品系,它将北部冬麦区品种(系)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较耐“倒春寒”,黄淮海麦区丰产性好、品质优等特点有机结合,具有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成穗率高等特点。

“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土壤墒情好、冻害整体轻,苗情普遍好于前两年。”山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小麦育种岗位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闫贵云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在育、繁、推等关键环节和优势特色品种研发上持续发力,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业创新攻关力度,成功选育出了小麦“晋作84”和旱稻“旱香一号”等优秀品种,引领种业创新,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大增量”。同时,还先后建成了谷子研究所、藜麦研究院等一系列创新平台,引进先正达种业、龙生种业、稼祺藜麦种业、生物研究院谷子种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推动种业振兴,为农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王爱媛)

科技助农提产量

时下,漫步于寿阳的田畴沃野,秋风轻拂,奏响了收获的动人旋律。寿阳,作为我省产粮大县,素有“山西粮仓”的美誉,玉米更是占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的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主要粮食作物。

近年来,寿阳县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全力打造华北有机旱作之“芯”,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10月13日,在寿阳县奔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玉米种植示范区,负责人姜文婷正和工作人员仔细查看玉米地块情况,盘算着何时能正常收储。该公司采用了旱地玉米探墒精播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为玉米丰收增添了底气。

今年,春播关键时期,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迅速推广“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以下简称“探墒播种技术”)。姜文婷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公司去年试用这项技术,保苗率超91%,还增产了16.8%;今年重旱,常规播种无法进行,133.33万平方米的玉米全部应用该技术,整体出苗率在90%以上。”

“探墒播种技术”大有来头。它是由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自2006年起带领创新团队,针对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十年九春旱”、播种难保苗的难题,在全国率先提出“艺机一体化”并创新研发的抗旱保苗技术体系内容之一,既借鉴传统豁干种湿智慧理念做法,又深度融合现代先进农机装备和信息智能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机械化精准探墒播种’,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抗旱耐密品种、适水密植、种子包衣、侧深施控释肥、中耕培土等系列技术,省工省时、省钱省力且高效。去年运用‘探墒播种’技术,玉米出苗率极高。”姜文婷感慨道,“这项新技术的应用,为玉米丰收蓄足了生长动力,有效解决了春播干旱的实际问题,对种子发芽、玉米出苗、抵抗旱情意义重大,让我们种粮人的丰收之路越走越宽。”

(张凯鹏)

节粮减损在行动

粮食丰收后,进入粮库,减损、保鲜至关重要。在晋中市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一座座粮仓储备了68500吨粮油产品。在这里,从运粮入库到日常仓储,都形成了“秘诀”。

“晋中市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具备省、市储备粮及市级成品粮油承储资格,现有仓房22座,其中高大平房仓9座、基建房式仓12座,2000吨成品粮油应急低温储备库1座,日产150吨烘干塔1座……”该公司董事长张军明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登上了储备库高大的楼梯。

高大平房仓内,金黄平整的粮面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内有乾坤。电子测控、测温、粮情监测系统、智能化机械通风、环流熏蒸、一卡通系统、内环流系统等各类先进设备隐匿在仓房各处,全天候、全方位守护着粮食的品质与安全。

张军明介绍,储备库采取机械负压缓速降温通风技术,会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密闭、及时通风,实现节能降耗绿色储粮,科学保粮率达100%。同时,配备的烘干塔提供玉米脱粒、烘干等粮食产后服务,避免因高温、高湿带来的粮食霉变、毒素增加,极大减少了粮食损失。

粮食轮换既能保证粮食储备的新鲜和质量,也能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平抑粮价波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粮食轮换方面,该公司建立了市场分析数据库,收集市场购销、消费能力、养殖业进货量、天气变化、新玉米收获情况等数据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综合分析判断采取哪种购销方式进行轮换。没有轮换任务时每月做市场分析研判,在轮换季每周进行一次市场分析研判。

在管理措施上,该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对粮食入库、储存、出库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定期对仓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确保各项仓储工作精准无误。

(李娟)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奏响丰收曲

□闫淑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山西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我市的粮食生产不仅关乎一方百姓的生计,更牢牢系着全省粮食安全的命脉。如今,在科技的强劲驱动下,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加速融合,为粮食生产注入澎湃动力,助力广大农民稳产增收,托举起沉甸甸的丰收希望。

科技的力量在特殊天气下格外耀眼。阴雨天气原本是秋收的最大挑战,面对天气的不利,连日来,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紧急开展“抢收抢种保丰收”行动,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减灾就是增粮”的鲜明意识。在寿阳县、介休市、祁县等地,履带式收割机开进农田,在泥泞中稳健前行,智能烘干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农业专家穿梭在田间地头提供精准指导。农业农村部门公布了全市粮食烘干中心(点)的信息和“三秋”机收保障热线电话,打通了秋粮抢收、烘干的最后一道服务壁垒。针对可能出现的玉米毒素污染问题,农业专家提供相关处理技术,最大限度帮助农民减少损失。

晋中国家农高区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役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这里汇聚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快速输送到生产一线。从智能农机调度到粮食烘干保障,从晚播技术指导到新品种推广,科技创新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种科技与生产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当下的秋收效率,更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探索新路。

晋中实践向我们昭示:要想端稳饭碗,既需要守住耕地红线,更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在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在让粮食安全这个永恒命题得到新时代的解答。

策划:路丽华

统筹:李 娟

摄影:曹 伟

杨 洋

程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