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科教

艺术赋能思政创新

——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实践探索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0-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传统思政教育面临单向灌输、理论脱离现实的困境,导致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价值认同与自觉行动。为破解这一困境,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艺术赋能”打造“音乐厅里的思政课”,构建“艺术叙事+价值浸润”育人体系,耦合思政价值内核与艺术审美载体,形成“感官体验—情感共鸣—思想认同”链条,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建构”的跨越,真正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

实践中,“音乐厅里的思政课”从课程设计、主体协同、场域拓展到成效评估,全方位重塑思政教学逻辑,形成“全要素联动、深层次互动”的育人格局。

课程设计上,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构建“思政知识讲授+师生现场表演+学生文化研讨”三维体系。思政课教师以《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红色音乐为“理论锚点”,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背景解析民族精神,讲解《百团大战》相关作品时,借助历史影像还原、战士家书诵读,将抽象的“家国情怀”具象为“战士保家卫国的热血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党为何能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学生则以合唱、舞蹈等形式亲身演绎红色作品,在旋律起伏与肢体表达中沉浸式感悟精神内核,实现从“被动听众”到“主动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课后围绕“音乐如何传递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展开深度研讨,结合《歌唱祖国》创作背景与新时代脱贫攻坚、科技创新成就,引导学生思考“青年该如何续写爱国篇章”,让“四个自信”在沉浸式体验中扎根心底。

教学主体上,破解传统思政教育“思政教师单打独斗”的“孤岛困境”,组建“思政教师+艺术教师+学生”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进一步拓展育人边界:思政教师作为“理论掌舵者”,精准把握课程的思政方向与理论深度,确保艺术表达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艺术教师作为“专业支撑者”,从音乐旋律编排、舞蹈肢体语言设计等维度切入,指导学生将“坚韧不屈”“团结奋进”等思政内涵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语言;学生则从“教育受众”升级为“内容共创者”,在红色歌曲改编、红色舞蹈编排的全流程中,主动探索“艺术形式与思政内涵的契合点”,让思政教育从“外部输入”变为“内在生成”,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教学场域上,突破“封闭教室”的空间局限,将思政教育延伸至更具感染力的开放场景。学校将思政课堂搬进专业音乐厅:借助精妙的声学设计、沉浸式舞台影像,为红色音乐作品呈现构筑“穿越时空”的氛围,让学生在激昂的合唱与震撼的视觉冲击中“亲历革命岁月”,让思政教育从“书本理论”走向“真实历史现场”,兼具“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

成效评估上,学校摒弃“重知识、轻素养”传统考核,构建“知识掌握、艺术实践、思想认同、行为转化”四维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通过课堂提问、专题小论文,检查学生对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的理解,注重考查“思政内涵艺术转化能力”,借助访谈和反思报告分析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度,还跟进学生红色宣讲、社区服务表现,检验思政教育落地效果。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艺术+思政”“专业+思政”的融合探索: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核心要求,结合师范专业特色,打造“师范专业+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铸牢精神根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年力量。

本报通讯员 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