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0-24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生命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今年,从迎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市各地纷纷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雄烈士,唱响英雄赞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追忆峥嵘历史, 致敬最可爱的人!
史志研究者——
战地回响 青史流芳
作为长期致力于晋中市史实研究的专业人士,市史志研究室党史征研与宣教部部长张彦丽始终聚焦抗美援朝时期晋中地区的支援史实。在她看来,这段历史不仅是一组组数字,更是晋中人民用热血与行动书写的爱国篇章。
张彦丽介绍,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市各系统、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底,抗美援朝征兵动员工作在晋中地区开始。12月下旬,各县都有50至200人志愿报名参军,掀起了参军和捐款热潮,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要求参军和申请参战的动人场景。到1951年初,全区完成3000名扩兵任务。
1951年2月,全区各县动员工商界支援中朝人民部队。榆次县城关工商界代表会议一小时内捐款7967.5万元,太谷城关工商界捐物捐款达1700万元,平遥、介休工商界也分别以游行、报名参军等行动支援。
1951年6月20日,榆次多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区各界热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提出的“捐献武器、做好优抚工作、推广爱国公约”三项工作。全区人民展开捐献飞机的募捐,到年底,成功捐献“刘胡兰号”“左权号”飞机各一架,“榆专工商号”“阳泉号”飞机各两架,合计6架,圆满完成任务。
1952年6月至1953年4月,1.9万余名青年团员参加民兵组织,广大群众继续踊跃捐款捐物。此次运动覆盖广、氛围稳,树立了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前线胜利的观念,运动中出现了大批积极分子报名参军,全区总报名人数16591人。(武玲芳)
老兵回忆——
心中珍藏 烽火记忆
在市城区中都北路,住着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者——98岁的老军人罗昌庚。这位历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心里珍藏着半个多世纪的烽火记忆。
罗昌庚是祁县人。1945年,18岁的罗昌庚在武乡县参军,从此跟着部队转战各地,足迹踏遍三晋烽火前线。1952年春,抗美援朝战争经过最为激烈的铁原阻击战,已彻底粉碎了美军的合围计划。罗昌庚所在连队作为后续增援的防御部队,接到的任务是: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三八线”附近,绝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
“当时每人每月只有10斤炒面。”罗昌庚回忆道,由于敌人轰炸封锁,后方物资补给线屡遭切断,死亡与饥饿是常有的事。“美军燃烧弹将冻土烧成黑色,全连断粮3天,我那点口粮是班长咽气前塞给我的。”炒面就着雪水,是维系生命的唯一补给。在朝鲜的200多个日夜里,他与战友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面对美军如钢铁洪流般的猛攻,用血肉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直到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硬是把美军第16集团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信念始终支撑着罗昌庚,直到胜利。
从朝鲜回国后,部队在安徽蚌埠扎下根来,罗昌庚在此盖营房、修宿舍,一住就是10年。然而1964年,当转业回乡的政策下达时,他毫不犹豫放弃了原有待遇,选择落叶归根、报效故乡。这么多年来,他坚守军人本色,并将这份赤诚融入家风里。两个儿子先后穿上军装,延续父亲守护家国的忠诚血脉。这位铁骨铮铮的老战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最可爱的人”。(张颖)
讲解员——
英雄事迹 永垂不朽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近日,在晋中市烈士陵园纪念馆的抗美援朝展区内,讲解员赵轩艺深情而有力的讲解,将游客们的思绪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赵轩艺介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同年11月,中共榆次地委发动群众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并组建筹募会。晋中地区3000多名热血青年毅然奔赴前线,人民群众节衣缩食,踊跃捐资,展现了榆次人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子情怀。
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陆军第187师代师长徐信(河北灵寿县人)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二等功。如今驻防晋中40余年的武警187师,其前身正是这支功勋卓著的部队——六十三集团军第一八七师。作为一支源自晋察冀军区及华北野战军的老部队,187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的辉煌历史,已深深融入晋中的革命血脉,成为晋中人民永恒的骄傲与光荣。
在这方铭记历史的空间里,赵轩艺有着更深的感触。她表示,作为一名讲解员,最难忘的是接待志愿军老战士的时刻。“他们是最特殊的参观者。有时,他们会指着照片,分享战场上那些‘苦中作乐’的往事,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重回青春一样。”赵轩艺动情地说,“当这些佩戴奖章的老英雄走进展厅时,他们本身就成了最动人的‘讲解员’。无需过多言语,他们站在那里的身影,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每一次面对他们,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李娟)
宣传活动——
穿越时光 传承精神
10月20日,介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听涛轩艺术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海报展,特邀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抗美援朝老兵张勇手,介休抗美援朝老兵张树敏,通过追忆战火岁月、参观历史海报、互动交流感悟等形式,重温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走进活动现场,50余幅珍贵的抗美援朝主题电影海报整齐陈列。《打击侵略者》等经典影片的海报,将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生动再现。泛黄的画面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吸引着众人驻足凝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座谈会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抗美援朝老兵张勇手老人缓缓起身,他的声音虽带着岁月的沧桑,却充满力量。他深情回顾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在他的讲述下如电影般在人们眼前浮现。他还讲述了自己参演经典影片的幕后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他对战友的思念、对祖国的赤诚,以及用文艺力量传承红色精神的坚守。而介休抗美援朝老兵张树敏,则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在朝鲜战场的战斗片段,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让在场人员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此次展览让我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无私和伟大,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和忠诚担当,更让我们懂得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教师李亮在参观展览后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活动将红色文化展览与老兵口述历史巧妙结合,形式新颖且富有感染力。它为介休市民搭建了一个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平台,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张凯鹏)
实物见证——
方寸之间 承载岁月
今年7月,祁县档案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捐赠者。年逾八旬的李雱先生代表妻表弟翟氏家族,将一张珍藏72年的朝鲜战场嘉奖照郑重交到工作人员手中。照片长5.5厘米、宽4.3厘米,背面工整写着:“鹏宏弟存念。这是合影像,但意义很大。是朝鲜中线反击战夜十二点我连歼灭敌二步兵连,师首长奖照。兄赠。1953年7月15日”。
这是一张定格于朝鲜战场坑道内的方寸影像,记录了1953年夏金城反击战的烽火瞬间。画面中,时任66军198师炮团野炮二连连长的翟鹏展正手持电话机指挥作战,身旁战士凝神观察敌情。“当时照相器材稀缺,师部特意派宣传干部深入坑道拍摄,殊为不易。”李雱展开翟氏后人手写的5页《捐赠照片说明》,声音微颤。
翟鹏展长子翟瑞祥、次子翟年祥在说明中详细描述了父亲的戎马生涯。翟鹏展1926年生于祁县韩家庄,16岁在张家口银号当伙计时目睹日伪暴行。1943年因解救被殴伙计打伤日伪军,被捕入狱押至砖厂劳役。1944年5月,难友们将他藏匿于运砖车中助其越狱,他连夜奔赴雄安投身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自此开启二十余载军旅征程……
据记载,翟鹏展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数十场战役。1953年金城反击战中,他率野炮二连机智歼敌一个步兵连,全连荣立集体功,他个人获三等功嘉奖。1956年,他荣获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奖章”。这张坑道留影,正是战功的见证。
“捐赠此照是为永久保存红色记忆,它不仅是家族荣光,更是祁县英雄儿女铮铮铁骨战强敌、前赴后继保家国的真实写照。”李雱代翟氏家族道出心声,“那些用青春守护家国的人,终将在历史长卷中刻下永恒印记。”(史俊杰)
记者手记:
在历史回响中寻找精神坐标
□ 闫淑娟
此次以抗美援朝纪念日为契机的采访,宛如一场在历史长河中的溯溪而上,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设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采访中,史志工作者展示的珍贵史料,清晰地还原了一个地域、一群民众与国家同频共振的炽热心跳。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伟力深藏于民,精神的源头在于人民。随后,聆听高龄老兵的故事,我们仿佛置身于炮火和硝烟之中,更感受到他们对战友绵延数十年的深切思念。记录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在抢救性保存一部“活着”的民族史诗。他们自身,便是抗美援朝精神最生动而不朽的载体。
走进烈士陵园“重温岁月”,讲解员平静的叙述与参观者动容的神情,形成了强烈对比。石碑上那一个个年轻的名字,承载着足以击穿任何时代隔膜的重量。这里,不仅是告慰英灵的安息之所,更是一个民族进行精神“充电”与意志“淬火”的圣地。
在“实物见证”环节,无论是照片、军装,还是一本日记,都仿佛成为通往历史现场的密道。收藏者或家属的悉心守护,使这些物件超越了其物理属性,化身为情感与记忆的圣殿。它们无声,却诉说着一切,让我们得以触摸那个年代最真实的肌理与温度。
重温中华民族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历史,不仅是对国家记忆的深刻梳理,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精神寻根。我们寻找的,是和平年代或许被深藏,但一旦需要必能再次迸发的血性与担当;我们传承的,是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意志,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股精神力量,依然是我们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宝贵财富。
历史并未走远,它正通过我们,向未来发出深沉的呼唤。
策划:路丽华
统筹:李 娟
报眉:赵向文
底图:赵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