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0-31
本报讯(记者邓伟强)斑斓秋色美景如画,水光山色交相辉映……10月28日,太原老龙头景区内,游客们在土堂怪柏、西山叠翠、福喜稻田等景点流连忘返,体验一份别样的诗意与雅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老龙头景区位于尖草坪区,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北起汾河出水口,南接汾河四期工程,是太原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对外开放迎来“开门红”,成了太原打卡新地标。这个假期,太原公园游人络绎不绝,市属公园景区共接待游客435万人次。
太原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太原,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市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林木覆盖率达43%,蓝天白云成为常态。
近年来,太原市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全域治山、系统治水、强力治气、综合治城,坚持“四治”一体推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重点工作,“锦绣太原城”盛景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太原市在全域治山过程中,采取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的模式,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放坡与拉台相结合、防沙固土与排险防洪相结合、喷播与植绿相结合等措施,进行破损山体修复与绿化景观营造。对山体破坏面进行生态修复,往日的环保痛点变成了今天的生态亮点。昔日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破坏面呈现出了层林叠翠、风景秀美的生态景观。东西两山先后建成了30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
以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太原市坚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约束协同推进,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汾河43公里生态长廊纵贯全城,6个国考断面、4个省考断面水质显著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体向好。断流30多年的三晋名泉晋祠泉实现复流。
全力攻坚大气污染治理。太原市治污、控煤、管车、降尘多管齐下,全方位、全链条、全天候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碳达峰试点建设。2023年综合污染指数为4.95,实现“四连降”。2024年空气质量指数进一步降至4.75,达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至9月,市区优良天数201天,优良率为73.6%,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5天。
既要山川相映,更要城美人和。太原市着力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汾河以西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空间向南北延伸、东西拓展。素有“三晋第一街”之称的迎泽大街旧貌换新颜,新建路(北沙河—迎泽大街)10月20日正式通车,太原地铁1号线2月22日开通运营,与2号线形成“力”字形网络,太原轨道交通进入“换乘时代”,城市交通出行更加便捷。
此外,太原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以深化文旅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景区提档升级,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大力发展演艺经济,打造“博物馆之城”,全力建设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和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太原旅游休闲、投资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