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不求产业神话,却见踏实民心——一个晋中乡村的“非典型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网时间:2025-10-31

中国网10月31日讯(记者 彭瑶 魏婧)里长村的村口,成熟的南瓜和玉米相倚成垛,紧紧依偎,金色的黍子秸秆在这丰收的景致之上,束成好似蝶翼的模样。阳光穿过摇曳的叶罅,深深浅浅地洒落,把眼前的一切染上流动的波光。这如画的景致,并非遗世独立的桃源,而是左权县里长村——一个历经贫困村到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华丽转身”的生动现场。

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因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殉国的左权将军得名,这里既留存着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也书写着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实干新篇。距县城仅20多分钟车程的里长村,正是这段接续奋斗、砥砺前进征程中的一段动人剪影。

2022年,里长村获批山西省首批、晋中市唯一的数字化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里长村村民仅有百余户,留守老人较多,曾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小规模养殖业为生,经济发展滞后。如今,在政府政策支持与扶贫干部等多方帮扶下,里长村发展起特色经济产业,以数字化建设服务民生需求,探索出一条产业发展托举民生保障的有效路径。

光伏发电——屋顶上的“阳光存折”

2014年,山西省成为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在农村实施光伏扶贫,不仅能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还能增加岗位,促进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一举多得。2016年10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下达了第一批光伏扶贫项目。

“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费用是3.6万元,其中政府补助8000元,银行提供2万元免息贷款,贫困户自己出8000元。”里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宋向林算了一笔账,“当时用1度电才0.4元,给我们的卖电政策是1度0.98元,这个价格至今没有变过。如果每户安装5千瓦光伏板,每年可收入7000元左右,贷款3年就能还完,而且运营成本很低,5年就能回本。”

见村民犹豫不决,宋向林决定带头安装展示效果。由于不是贫困户,他在没有补助的情况下自己掏钱安装了15千瓦的光伏设备。看到宋向林家月入1800元的账单,村民们安下心来。2017年至2018年间,全村13家贫困户全部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

村里的集中连片光伏设备。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同时,在左权县的支持下,里长村与周边贫困村还参与了2处集中连片光伏设备的安装设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30万元。

晋梅杏——数字乡村下的累累硕果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里长村山大坡高,昼夜温差大,适合晋梅杏的种植。该品种果形好、耐运输,果肉紧实、口感香甜,市场前景广阔,成为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

9月,一颗颗杏果正静卧枝头,等待秋日将翠青染成金黄。“现在果子还没成熟,等到收获的时候,个大饱满,黄里透红,又好看又好吃。我们村里的晋梅杏比隔壁村的品相、口感还要再好一点,批发价能贵上5毛钱。”宋向林说。

“发展种植契合村里盘活闲置土地、提升农业效益的需求。”中国外文局派驻里长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忠广介绍,2020 年,外文局提供了20万元专项资金帮扶,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种植专家依托山西省科技厅“三区”人才项目,提供技术指导与物资支持,里长村将村北40余亩闲置荒地改造成果园种植晋梅杏,“杏树3年开始挂果,产量逐年提升,目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3万元。”

晋梅杏迎来挂果期。(资料图)

2022年,在左权县和外文局的支持下,里长村获批山西省首批、晋中市唯一的数字化乡村建设示范村,争取到省市县三级资金,在村里建起了数字调度中心和其他数字化设施。

得益于数字化乡村建设,晋梅杏的种植更加科学高效。宋向林告诉记者,数字平台根据气候变化及晋梅杏生长需水的监测和反馈,采用滴灌方式及时有效灌溉,实现智能检测湿度实时预警提醒等功能。村级用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查看晋梅杏生长指标,还能在平台上与专家互动,获取种植指导。同时,杏林的防寒、除草、采摘等工作的用工需求也创造了一些公益性岗位,成为当地人的收入渠道之一。

谈起未来产业发展,宋向林也早有规划,“晋梅杏即将进入盛果期,按将来每棵产量达到50斤计算,杏林的最终收入可以达到30多万元。但种植受天气因素影响很大,需要建设大棚保障产出。”

黑山羊——致富路上的“领头羊”

离晋梅杏林不远的山头上,悠闲吃草的黑山羊也是里长村主导产业之一。左权县域内牧草丰富,山泉水富含矿物质,为山羊生长提供了充足营养。2022年10月,里长村引进200只黑山羊,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高标准羊舍的建设和养殖场智能化改造升级,到2025年,里长村黑山羊的养殖规模已扩大到2000余只。

59岁的杨林忠曾于2023年到2024年7月间为村集体牧羊。每天清晨,他带上干粮,将黑山羊赶到山上,晚上再回村里休息,“冬天傍晚5点左右回来,夏天7点左右回来。牧羊一年稳定有5万多元的收入。”

村民在山中牧羊。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在黑山羊繁殖育种基地,通过数字平台实行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参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黑山羊存活率和年出栏量的提高。”李忠广介绍,黑山羊产业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5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村里还连续举办两届黑山羊伏羊节,通过农旅融合的新模式让“羊品牌”更加闪亮。

“早期的帮扶主要是聚焦解决即时需求,通过直接资金投入带动就业增收,为村庄积累发展基础。后期通过在村里建成200 余平方米数字调度中心,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以科技理念破解传统种养难题,帮扶思路逐步从‘输血式’基础扶持,升级为‘造血式’内生动力培育,实现了资金、理念、资源、视野的全方位进阶。”李忠广说。

“去年村集体收入是73万元。今年黑山羊的收入预计能达到35万元至40万元,加上光伏、土地托管等收入,预计总收入能超过100万元。”宋向林说,“未来我们准备尝试通过科学喂养来育肥增重,如果成功的话,黑山羊养殖的收入最少能再增加20万元。”

多年来,里长村秉持自己的节奏,以耐心与务实步步耕耘,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大河有水小河满”,宋向林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村集体挣了钱,得让老百姓受益,里长村的传统向来如此。

日间照料中心——不“熄火”的免费一日三餐

雨后的里长,仿若秋至。到了晌午,日头渐渐驱散清冽的空气,暖洋洋地洒在日间照料中心的大院里,而后厨那口大炖锅比它更早冒起“呼呼”的热气。每当这时,都能看到村里的老人们循着饭菜香,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拢。这样的景象已经从未间断地持续了11年。

2014年,山西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努力推进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工程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空巢、高龄和五保老人的吃饭和日间照料等基本养老需求。

得知这一政策之后,宋向林与中国外文局时任驻村第一书记朱忠树喜出望外,通过积极争取,最终成功为里长村申请到这一“民心工程”。宋向林说:“当时我们没有产业,不能给年轻人创造提高收入的机会,但如果我们能把老人照顾好,为子女们解放双手,就可以让他们安心在外工作。”

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在盛饭。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自此之后,寒来暑往,一日三餐,袅袅炊烟。年逾70的刘玉忠同许多老人家一样,喜欢在天气好的时候,把饭菜端到院子里,就着阳光饱餐一顿。“在家吃饭得自己动手,而且饭食单一。在食堂吃饭比在家好,每天不重样,我一天三顿都在这吃,已经吃了10年了。”老人吃着热乎饭,满足地对记者说。

就连过年,日间照料中心也不曾歇火。“大年初一给我们炒十几个菜,村干部也和我们一起过年,大家一起捏饺子,非常开心,”老人宋永德说,“村里特别为村民着想,过年还给我们每人做一身新衣服。”刘玉忠告诉记者,自己的子女在外打工,有时过年也不回家,“村委和我们一起过年特别热闹,让我们不会感到孤独。”

“可能没有吃得多好,但至少能保证让大家吃上一口热乎饭。”宋向林朴实地说。目前,里长村每年投入20多万元用以运营日间照料中心,为60位65周岁以上的村民提供免费三餐。在这里,一顿热乎饭,不仅是胃里的满足,更是社会治理中“人的尺度”与“民生温度”最直接的体现。

“火柴人”——“数字”里的健康守护

民以食为天,里长村不仅让“食”这个天大的问题有了着落,还深知一场重病就能拖垮一个农村家庭。因此,12年前,村委会毅然决定用村集体收入承担全村的新农合个人缴费,为村民们筑牢医疗保障基础。“一开始有的老百姓担心交了保费,生计上的钱就少了,不愿意参加。但问题是,一旦生了病,都不是致贫的问题,可能还需要拉饥荒,生活都困难。”宋向林说,“新农合是国家给咱的好政策,一定要参加。”

83岁的宋永德(左)和85岁的巩引籽老人讲述村集体为老人们负担新农合缴费的故事。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宋永德曾罹患癌症,当时治疗费用需要8万元,最终医保报销3万多元。“医保没有交过一分钱,都是村集体负担,最后帮我们省了好多钱,”83岁的老人咧嘴笑着说,“感恩党的好政策。”村里的监测户杨存德去年进行了股骨头坏死手术,原本2.6万元的医疗费,报销后,实际花费3600元。说起这场手术,杨存德哽咽起来,“我手术完回家以后,李书记他们还来看我,还给我买了好多吃的……”一旁的李忠广连忙不好意思地抢过话头,“你说你的事,不用说我。”说完,脸上悄悄漫出一片红色。

村里老人佩戴智能手环。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杨存德手腕上佩戴着一条黑色的智能手环,家里房顶的一角还装有摄像头,如今,这些已是村里老年村民的标配。近年来,里长村借着数字乡村的东风,升级采用智慧手段守护老年人的安全与健康,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村里为60岁以上的老人统一佩戴智能手环,通过实时采集体温、心率、血压、运动步数等信息,实现健康监测与吃药就医提醒;启用“火柴人动态监测系统”,以火柴造型替代人物实体,既能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又能在老人居家陷入安全风险时及时预警。

“孩子们平时不在家,如果我们在家中摔倒了,监控能及时传到数字平台,还能把短信通知发到孩子们的手机上。”宋永德说,“所以听说村里有这个监控的时候,我们都想安装,孩子们也支持。”

老人们的形象以“火柴人”形式出现在数字大屏上。中国网记者 杨楠 摄

据乡镇包村干部、挂任里长村副书记的高艺卿介绍,一旦有老人在家摔倒,村委会的大数据平台就会马上收到预警信息。工作人员将及时查看老人家中的实时监控录像进行确认,若确实存在摔倒情况,将立即通知网格员或村干部。相关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联系村医或拨打120,确保将老人及时送医。“整个流程不会超过10分钟。”高艺卿说。

今年6月,宋向林赴江西婺源县篁岭参加“文明互鉴 村落共生”论坛,与来自江西、安徽的村落发展实践者分享乡村发展经验,一同参会的还有多国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的代表们。日间照料中心的故事、数字赋能乡村养老服务的故事在世界级的论坛上传播开来。不少外国友人对此充满好奇,同时又表示难以置信,纷纷向宋向林追问:“365天为村民提供免费三餐是怎么实现的?”“数字技术又如何监测老人健康?”

此次江西之行,宋向林感到获益匪浅。他认为,同南方乡村的发展模式相比,里长村未来可以探索的路径还有很多。不过眼下,他计划着,“下一步黑山羊有了经济收益,要继续完善教育和养老方面的惠民政策。争取把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费全部给负担了;村民们就医看病,医保报销后的个人花费,村里再给报销一半。”

从太行山深处到国际论坛,里长村用自己的实践,书写了一个关于奋斗、智慧与温暖的中国乡村故事。这个故事,正如村口那簇金色的黍子秸秆,束成了奔向共同富裕的、蝶翼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