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文化中国行——探访三晋大地上的红色地标】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雄关藏浩气 薪火续新篇

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25-10-31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宫爱文摄

深秋时节,沿依山开凿的208国道盘旋北上,车窗外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循路标拐入黑石头沟,这里便是1937年八路军阻击日寇,发动雁门关伏击战的遗址。

进入沟内,一面青黑色巨崖蓦然映入眼帘,“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八个朱红色的楷书大字,仿佛带着历史的千钧重量覆盖在山体之上。崖下,有几株古树虬枝横斜。一旁的巨石上铭刻着70位烈士奋勇杀敌、为国牺牲的壮烈事迹。山谷间,秋风低徊呜咽,似冲杀陷阵的回声从88年前的深秋隐隐传来。

1937年10月,抗日烽火燃遍三晋大地。日军攻陷大同后,继续向南直逼太原。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奉命深入敌后,像一把尖刀插进日军侧翼,负责破击从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运输线,配合忻口战场的防御作战。

远处的雁门关公路在黑石头沟由西向东绕出一个巨大的弯弧,莽莽群山环抱中静谧肃穆。如今站在遗址的石砌平台上,当年那场经典伏击战的地形奥秘一览无余。整条沟谷呈“V”字形,地势北高南低,两侧山坡陡峭绵延,沟底乱石嶙峋,一条细流蜿蜒南去,溪旁那片十余米宽的河滩,正是当年日军车队赖以通行的唯一路径。“这种地形,车辆一旦进入,首尾不能相顾,是绝佳的伏击之地。”代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解世亭的话语,道出了当年八路军在此伏击的军事智慧。

1937年10月18日,破晓的晨光尚未驱散山间的寒意,716团的战士们已悄然隐伏于黑石头沟公路两侧的高地。10时许,日军50余辆汽车满载步兵由北驶入我伏击区。我军以密集火力向敌车队进行袭击,击毁敌部分汽车。激战中,又由阳明堡方向驶来敌汽车200余辆,716团当即以一部兵力阻击该敌。激战至夜,敌又增援,716团遂撤出战斗。

21日,716团再次于黑石头沟地区设伏。9时许,由南向北行驶之敌汽车200余辆和由北向南行驶之敌汽车数十辆,同时进入我伏击区,我军随即展开攻击,敌下车顽抗,并在8架飞机支援下向我反扑。我军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歼敌一部,击毁其汽车10余辆,之后主动撤出战斗。

“……是役共歼敌五百余人,烧毁军车数十辆,断绝了日军运输线。战斗中,我军指导员胡觉三以下七十位烈士为国捐躯。”崖壁石刻笔画深峻,铭刻着那场血战的功勋与牺牲。雁门关伏击战是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之一,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评价道:“太原北部忻口战役时,雁门关南北的游击战争破坏同蒲铁路、平型关汽车路、阳方口汽车路,所起的战役配合作用,是很大的。”

硝烟散尽,山河焕新。如今的208国道直通雁门关景区,在这条被称为“雁门十八弯,环环皆是险”的13.32公里咽喉要道上,一方小院静默矗立在海拔1800米的陡峭险道旁——这里驻守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代县公路段雁门关道班。

“养路也是守阵地。”19载寒来暑往,班长刘眉如每天驾驶着三轮车,和5名工友在险象环生的山路上山前山后跑两圈,负责养路护路,晨光熹微上路,星月当空方归,日均巡行13公里。暴雨倾盆时,他们踩着泥浆抢通路面;暴雪封山时,他们挥动铁锹开辟通途;当夜幕笼罩群峰,小院里昏黄的灯火又成为指引司机方向的“北斗”、临时歇脚的“驿站”……

道班组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他们从来不叫苦喊累、不讲条件待遇。那抹坚守的橘黄,如雁门山上迎风挺立的油松,深深扎根于嶙峋石缝间,与山谷崖壁上“雁门关伏击战遗址”的朱红大字,穿越80余载时空,辉映着同一种坚韧。

“今勒石为铭,以昭后人,勿忘历史,继往开来。”当往来景区的车辆平稳驶过“十八弯”的险峻,当游客驻足凝望那如血染就的“雁门关伏击战遗址”,历史的回响与当下的脉动在此交融。

黑石头沟的枪声虽远,伟大抗战精神却已深深植入这里的每一寸山石,在这巍巍雄关间历久弥新,永续流传。

本报记者薛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