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淑玉
晋中市“同心圆”宣讲团宣讲员郝淑玉是左权县麻田镇的一名基层宣讲员,她始终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为核心载体,既当政策理论的“翻译官”,也做群众需求的“倾听者”。通过在文明实践站搭平台、在农家书屋搞活动,把“大道理”变成“家常话”,让“书面语”接上“乡土气”,真正打通服务群众、传达理论的“最后一公里”。
以文明实践站为“阵地”,让理论落地有抓手
她坚持“一村一策”指导各村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理论宣讲融入特色活动:在产业村办“农技实践课”,把惠农政策揉进种植技巧讲解;在文化村搞“非遗宣讲会”,借传统技艺传承传递文明新风。同时,通过培训指导规范活动流程、动员志愿者参与,让文明实践站不仅是理论传达的“窗口”,更成为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舞台”,让理论宣讲在互动中入脑入心。
以农家书屋为“纽带”,让文化服务连民心
围绕农家书屋组织特色活动,用书籍和交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为银发老人办“特色乡村故事会”,在阅读中传递关怀;为农户开“农技读书会”,结合书籍内容解答难题;农闲时办“读书分享会”,让村民在交流中谈理论、聊生活。通过这些活动,让农家书屋从“藏书点”变成“文化交流站”,既传递了实用知识与理论信息,更用文化温暖人心,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到理论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
以真性情为“底色”,让服务群众更贴心
郝淑玉的宣讲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家长里短。她在村口和村民聊天,在田间地头帮村民干活,在不经意的交流中传递政策信息。
对于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她会定期同村干部上门走访,不仅宣讲政策,更了解实际困难。村民办理医保报销、低保申请遇阻时,她会耐心指导村干部准备材料,甚至陪同村民去镇上办理手续,成为连接村民和政府部门的“桥梁”。因为她总是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大家都把她当成自己人,这种超越工作关系的信任,让她的政策宣讲更有温度和说服力。
回望日常宣讲与服务的日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每一场活动、农家书屋的每一次交流,都像一根根纽带,把郝淑玉和乡亲们紧紧连在一起。她曾在实践站的理论课堂上,看见农户因听懂惠农政策时眼里的光;也在农家书屋的绘本共读中,收到孩子听完故事后画的画。这些瞬间让她明白,所谓“连接”,从来不是单向传递,而是用真心换真心,让政策带着温度落地,让文化伴着烟火生长。
未来的日子里,郝淑玉会一直做那个搭平台、连民心的“传声人”,陪着麻田镇的乡亲们,在理论宣讲的春风里和文化惠民的滋养中,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