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财经

三大领域同发力 五载实干铸辉煌

—— 晋中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之四

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05

“十四五”以来,晋中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扣市委“156”战略举措,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求真务实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在商务赋能、科技驱动、文旅融合三大领域协同发力、纵深推进,让城市活力持续迸发、发展动能愈发强劲。从商圈内外的人流如潮到科创平台的成果频出,从古城街巷的游人如织到市场环境的公平有序,这座承载着晋商文化底蕴与时代创新精神的城市,用五年时间书写了一段经济繁荣、民生改善、文旅发展、后劲十足的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为“十五五”时期的接续奋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消费旺开放活 商务经济迸发强劲动能

国庆中秋长假,晋中消费热度攀升。市城区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前,晋A、鲁C、陕A等多地车牌排起长队,游客涌入选购;平遥古城南大街青砖黛瓦间游人如织,非遗好物、特色美食吸引八方来客;定阳万达广场、怡然青年广场等新兴商业体中,多元业态成为年轻人打卡热点。这一幕幕热闹场景,正是晋中“十四五”期间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商务经济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

五年来,我市始终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以扩大有效益投资、激发有潜能消费为抓手,在消费提振与对外贸易等领域持续发力。202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8.4亿元,较2020年增加145亿元,年均增长5.6%;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45亿元,较2020年激增25亿元,年均增长22.4%,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发展动能持续强劲。

消费市场的持续升温,源于我市商圈布局的不断优化与消费生态的持续完善。在市城区,以新建万达广场等为代表的成熟商圈与怡然青年广场等新兴商业体联动,形成了层次分明、业态互补的核心消费圈,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县域层面,平遥古城南大街、那年昔阳特色民俗街区等文旅商融合地标亮点纷呈,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消费场景。作为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我市已建成30个便民生活圈,覆盖商业网点9640个,服务社区居民32.3万人,群众生活便利度与幸福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此外,我市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两年来,全市累计48.9万人次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享受补贴资金9.1亿元,直接拉动消费53.6亿元,实现了民生改善与消费增长的双向奔赴。

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为晋中发展拓展了广阔新空间。“十四五”期间,我市出台开放型经济发展方案,与海关深化合作,实现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全覆盖。目前,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04户,数量位列全省第三,其中超亿元企业10户、超5000万元企业6户。“外贸空白县破零”行动实现动态清零,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去年对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占全市贸易总额的52%,贸易伙伴达146个。外贸结构从单一农副产品出口,转型为机电产品、钢材、碳素、玛钢、玻璃器皿等多元协同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完成44.4亿元,同比增长39.4%,增速全省第一,开放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科创兴产业强 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在山西大学城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专注于新技术的攻关;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的产业园内,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机器人精准完成各项操作;在晋中职教港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在仿真场景中锤炼专业技能……如今的晋中,海神机器人、洒拖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山西昇日升飞机制造、迪奥普无人机、智算中心、低空人工智能应急示范等项目加快建设,数字孪生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大力推广,“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开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正在这片热土上加速崛起。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山西大学城与晋中职教港“双轮驱动”,离不开大学城、综改区、农高区“一城双区”的协同发力,更离不开“双融双创”机制的持续深化。

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力打好“大学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市校协同创新发展、创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十四五”期间,全市积极搭建校地、校企合作桥梁,签订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协议450项,其中科技创新领域占320项,合同金额达1.97亿元。驻地高校的166项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转化金额2655万元。拥有各类科创平台115个,涵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类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96家,总数连续七年排在全省第二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1372人,其中科技人员7644人。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6176件,其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47件,占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总数的比重达80.5%,位列全省第二,创新主体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凸显,为产业创新注入了源头活水。在“适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半透明太阳能电池模组开发”揭榜挂帅项目中,我市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使透明导电薄膜透光率达到85.53%,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薄膜面积达到100平方米的透明导电薄膜层的产品示范应用,该技术填补了我省在半透明电池及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的研究空白。“晋创谷·晋中”在综改区晋中开发区揭牌,标志着我市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文旅融人气聚 城市IP焕发独特魅力

“平遥古城品晋商文化,太行村落感红色情怀,非遗工坊触传统技艺……”这是“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带给游客的独特体验。文旅产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不仅能引领消费升级,更能赋能科技创新,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共生。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明确指出,要促进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协同发力,打好“文旅牌”,深入实施“双百”工程,擦亮“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IP,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与康养、农业、工业、商贸、体育等深度融合,与文博、文创、文艺等协同发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坚守文化根脉,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以平遥古城为轴心、方圆一百公里的明清晋商文化百科全书式的文旅生态圈“双百”工程,以“四城六院”承载的晋商文化、太行精神承载的红色文化、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民俗文化为根基,打响“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新形象。精心推出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太行山水艺术之旅、休闲度假美食之旅三大主题产品,“怡然见晋中”九大业态累计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建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1337公里,串联山水古村,打造出一批多元化精品示范和美乡村。

游客量的持续攀升,见证着晋中文旅的吸引力。2023年以来,全市游客量年均增长28%,2024年游客接待量、总花费两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二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超介绍:“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里,全市接待游客量达到459.3万人次,同比增长128.2%,再创历史新高!”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晋中文旅产品品质的提升,更是市场对“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品牌的高度认可。

文物保护与文旅利用协同推进,让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到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2.82亿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50个,完成65处低级别文物修缮保护工作。面向社会公布511处可供认领的文物古建筑,成功促成46处由社会力量出资修缮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文化事业建设扎实推进,为文旅产业发展筑牢基础、增添活力。五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942个行政村、254个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初步构建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30余部精品力作登上舞台,一级演员郑芳芳携晋剧《望海楼台》获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新编晋剧《战地黄花》《裕川茶庄》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歌舞剧《烽火家书》成功走进国家大剧院。与此同时,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市电视信号迈入数字时代,文化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这五年,我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快马加鞭,多点开花的文旅地标让晋中大地处处涌动着文旅热潮。榆次区拥有11家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数量居全省县域首位。太谷、祁县古城保护利用提速,平遥古城稳居5A级景区百强,介休张壁古堡数字项目入选国家级研发项目,灵石王家大院拍摄《非遗里的中国》,榆社云竹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左权艺术写生赋能乡村振兴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和顺拥有最美太行星空、最美太行云海,昔阳获评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寿阳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文旅融合正让晋中每一个角落都绽放独特魅力。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勇毅笃行。从消费市场的持续火爆到对外开放的不断拓展,从科技创新的多点突破到成果转化的蹄疾步稳,从文旅融合的深度赋能到旅游业态的持续改善,晋中始终以奋斗者的姿态勇毅前行,以实干家的精神攻坚克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晋中必将传承晋商文化、勇担时代使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奔跑,让“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蓝图变为现实,在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璀璨夺目的新篇章。

记者 刘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