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晋中日报时间:2025-11-13
闺蜜来我家拜访,聊得欢天喜地,临走了,每每会落下一两件,或者一条围巾,或者手机、皮包、一本书……几次下来,我们都习以为常,颇有默契,相视一笑,“你这是舍不得走啊!”
古人把这种关系,雅致地称为“遗帕惹相思”。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见证了一段爱情。认了宝玉做干爹的贾芸,得了一桩差事,到大观园去种树,正巧遇到宝玉房里粗使丫头小红,不仅回头多看了两眼,还不小心丢了一方帕子,偏偏被贾芸捡到……是不是很巧?巧合是书中故事的助推剂,也是能够打动读者的小窍门。这次“遗帕”,成为一个契机,一来二去,两人渐熟,最终缔结了一段姻缘。
戏曲经典折子戏《拾玉镯》,也讲了类似的故事,书生傅朋见到妙龄少女孙玉姣,心生好感,借机搭讪,故意在其门前遗落一枚玉镯,眼见对方拾起,于是互通心意,成就结缘。《西厢记》中也有类似的桥段,似乎战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可以是邂逅的眉目传情,是拾金不昧的品格。
国人含蓄,通过一个眼神、一方手帕,传递情谊,实属不易,他们的“一帕定情”也是古代版的双向奔赴。这种一见钟情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红楼梦》中有好多例子,比如贾宝玉与“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林黛玉,作者几次用手帕来传情,有一次两人拌了嘴,惹得宝玉落泪,偏没有带手帕,黛玉见了把枕边帕子向宝玉怀里一摔,仍旧掩面自泣。再一次,宝玉被父亲打了躺在床上,让人送了两方旧手帕给黛玉,黛玉便在帕子上题了三首诗。还有黛玉临死前,将所写诗稿付之一炬,特别言明烧掉这两方帕子……
手帕曾经是国人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用品,父亲生前总要随身带一块手帕,洗干净叠成豆腐块,整体放进口袋。如今,手帕早已被纸巾替代,那种用手帕包扎伤口,洗好了再归还,见到一方手帕就知道专属于谁的典故,都不复存在。
作家冰心曾给一位女作家去信,末尾写到:“你掉在我这里一块手绢,可还记得?幸好我是个老太太,否则真是‘遗帕悬相思’了。”原来,这个女作家登门拜访,临走落下一块手帕,于是有了冰心的幽默一笔。
今有闺蜜遗落随身之物,联想到古人生活风情,一段段令人忍俊不禁,令人唏嘘叹息的典故,涌上心头。
在相对保守,靠写信和送秋波的时代,车马很慢,见个面也不容易,拉个话也难,但相思,不只是语言和眉目,还有一本书、一支笔、一方手帕、一把伞……爱,或者爱情,在那个年代,人类就是千万种方式去表达,诗词文章,歌曲音乐,鸿雁传书,眉目传情,都可以传递。
母亲生前常言,出门时若遗落物品,便是心系家中,外出亦会尽早归返。至于客人遗留物件,则意味着相谈甚欢,对主家的款待心满意足,且怀有再度造访的意愿。不知此言是否属实?我却愿选择相信!
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