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天下>山西

特写|清洁能源照亮南极背后,是山西人骨子里的实在劲儿

来源:澎湃新闻时间:2025-11-13

“你能想象吗?零下20℃的南极,70多号人拽着6吨重的电缆,在冰碴子上一步步挪,风刮得脸像刀割,却没人敢松手。”

11月10日,在位于太原的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展厅内,参与中国南极秦岭科考站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建设的郭栋梁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说。

就在今年3月,这套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系统,已在秦岭站交付使用,为全站区提供电力保障。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2025年3月,南极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在中国秦岭科考站投运,由风、光、氢等多种清洁能源构成。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供图

这套系统的运行,将能为南极各个站区节省百吨以上的化石燃料,清洁能源比例最高可达60%以上。“以前科考站全靠柴油发电,又污染又费钱,我们这套系统能满足秦岭站60%的负荷需求,相当于给南极装上了‘绿色心脏’。”郭栋梁自豪地说,“国外虽然也有南极风机和光伏发电,但没人做成‘风光氢储’一体化规模化的新能源系统。”

这步棋,中国走在了前面,山西走在了前面。

山西人骨子里的实在劲儿

故事的起点,是2024年那场跨越大半个地球的远征。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派出4人小队,带着自主研发的成果奔赴南极秦岭站。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极地清洁能源装备与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郭栋梁正是其中一员。

“去之前想过苦,但到了现场才知道,苦得超出想象。”2025年11月10日,郭栋梁笑着说,“去的时候那里就是一块雪地、一片砂石地,要从铺地基、架钢构架开始,我们需要连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后再推进制氢、发电流程,每个环节都不能断档。但在南极,没有科研人员和施工工人的区别,有事大家一起上,这股劲,跟山西人骨子里的实在劲儿一模一样。”

中国南极秦岭科考站。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供图

最让他难忘的是那个特殊的除夕夜:“站长提前告诉我们除夕夜18点大家一起吃年夜饭,连着大年初一就是我们唯一的假期了。这次除夕夜的餐桌上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可碰杯的瞬间,大家眼里都闪着光。我还带了一小瓶我们山西的汾酒与大家分享。那一刻真的感动,天南海北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地球最南端成了一家人。”

这份“一家人”的默契,帮他们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郭栋梁说,现场的突发状况远比想象中多:裸露的管道会被低温冻住,只能紧急加装保温层;新能源区离站区太远,大型机械进不去,6吨重的电缆全靠人力拖拽铺设。同事在室外捋了10小时电缆,“回屋后冻得直打哆嗦,跟我说干活时我一直心里默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说这不是‘自我洗脑’嘛。”

为山西转型打开新空间

支撑郭栋梁和同事们咬牙坚持的,还有山西技术的硬实力。

郭栋梁介绍,秦岭站的风、光、氢、储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系统可不简单,是国内外首个极地规模化应用的一体化系统。

在这之前,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孙宏斌教授和团队自主研发的‘风-光-氢-储-荷’清洁能源微系统已经尝试投运,并在2023年12月,从中国南极内陆出发基地附近的冰盖发出第1度电,测试在极低温、极强风、强紫外线等严酷自然条件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为规模化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提供实证支撑。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山西产学研融合的深厚积淀。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与太原理工大学组建了8支优势团队,从环境监测到装备控制,从软件研发到硬件适配,拧成一股绳搞攻关。

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展示的一项新能源解决方案。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如今,4名队员已从南极归来,而他们播下的“新能源能量种子”已在三晋大地这片“热土”生根发芽。郭栋梁和同事们走进太原师范学院、志达中学的课堂,把冰原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太原理工大学从2022年开始招收“极地班”研究生,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教融合培养极地人才。

而极地能源技术的突破,也为山西能源转型打开了新空间——相关核心技术能用到国内高寒、偏远地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让“山西智造”走向更多地方。

从汾河之畔到南极冰原,从实验室的图纸到冰原上转动的风机,山西人用坚韧和智慧,在地球最南端写下了能源转型的答卷。这不仅是一次科考任务的成功,更是山西响应中央要求、努力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一份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