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下载

  • 微信关注

当前位置: 晋中>三农

科技为笔 绘就晋中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晋中晚报时间:2025-11-28


现代设施大棚

农产品直播间

“稻鱼共生”田

冬日里的晋中乡野,寒意裹霜华,却因科技赋能依然涌动着蓬勃生机。从温室里的智能调控到山村的5G覆盖,从农特产品的云端热销到写生基地的数字体验,科技正以多元姿态渗透乡村振兴的每一个脉络。今天,我们走近乡村各类场景,见证冬日里的“科技暖流”。

智慧农业提质

轻点屏幕调温、手机操控水肥、溯源系统查长势……在榆社县西马乡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科技正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110座现代设施大棚里,西红柿、樱桃、羊肚菌等特色果蔬长势喜人,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走进示范园区,银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智慧农业集控中心内,物联网、大数据、AI监控等前沿技术,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调控”全链条管理系统,让农业生产更“聪明”。园区负责人介绍:“所有大棚都装上了集自动灌溉、施肥和调节温度、湿度等技术于一体的远程控制系统,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完成浇水、施肥、虫情检测等全流程作业,实现了果蔬‘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西马乡还大力推广“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熊蜂授粉+生物防治”技术、温湿度智能调节系统和物联网虫情土墒监测,让园区成为县域农业数字化的“样板间”。正如当地种植户张碾中所说:“过去种地全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心里更踏实了。”

同时,在太谷区范村镇闫村村民成新华家的大棚里,传感器正实时监测着各项参数。“过去一个大棚需要四五个人忙活,现在两三个人就能轻松搞定,”成新华感慨道,“标准化、机械化种植不仅省时省力,还能保证丰产丰收。”

科技深度嵌入,让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效益,也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甜。成新华算了一笔账:过去种大田亩均收入不足5000元,如今设施大棚亩均收入超2万元,一个大棚纯利润可达5万元。成新华笑着说:“现在每天看着手机就能管理大棚,收入翻了好几番,这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李娟)

数字基建赋能

“大家看,这是咱们泽城村的花椒,颜色红润、颗粒均匀……”傍晚,左权县麻田镇泽城村的5G助农直播仓里,山西移动左权分公司销售人员正对着镜头直播,让深山里的农特产品走向广阔市场。

地处太行山中部、清漳河东畔的泽城村,青砖黛瓦映山水,幽幽小径藏古韵。近年来,泽城村与山西移动深度合作,实现全域5G和宽带WiFi全覆盖,为数字乡村建设筑牢根基。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通过提升整村网络能力和数字水平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泽城村党支部书记赵富生介绍,近年来,泽城村与山西移动合作,给全村配备最先进的5G网络和宽带WiFi供村民体验。

网络助农直播依托于全域中国移动5G和WiFi覆盖,利用直播将泽城村的人文地貌、乡土民风、村容村貌、地域文化、农特产品以及写生作品现场推介吸引客流。

在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科技与山水碰撞出别样火花。这里搭建的数字化教学中心,整合移动云视讯远程会议系统与AR虚拟技术,让师生实现线上学术交流、实时互动研讨;未来还将打造特色实景展示,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同时,基地配备200个电子定位手环,通过划定活动范围、监测停留时长等方式,为写生学生的户外实践保驾护航。

据山西移动晋中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近几年投入2.3亿元构建“5G+千兆光网”双千兆体系,以“智村通”平台为核心,在泽城村等示范区域部署12处边缘计算节点,让农业物联网设备时延低于20毫秒。依托农村算力调度平台,核桃种植监测、光伏电站运维等数据实时上云,助力农业精细化管理。在平安乡村建设中,“AI摄像头+边缘计算”技术构建智能安防网络,自动识别火情、管控车辆,效率较人工巡查提升8倍。文旅融合方面,写生基地数字平台集成VR云导览、直播带货等功能,2024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山西移动晋中分公司将持续深化算力网络布局,输出可复制的“晋中经验”,为晋中大地乡村振兴注入更强数字动能,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张凯鹏)

电商物流快销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河峪的富硒小米,熬粥能结三层米油!”在榆社县河峪乡电商孵化基地,“90后”新农人王晓菲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当地特产。得益于畅通的物流,直播完后不一会儿工夫,300多单小米便能从这里直发全国。这样的火热场景,正是榆社县“快递+电商”模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为破解山区“工业品下乡难、农产品进城难”的瓶颈,榆社县借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东风,创新整合9家快递企业资源,以“快商合作”模式重构物流体系,构建起以1500平方米县级共配中心为枢纽、7个镇级服务中心为节点、122个村级便民点为终端的三级物流网,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

为有效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该县积极推进邮政公司与公交公司开展农村邮政快递公交代运合作,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目前,已完成云簇镇、河峪乡等5个客运站点改造升级,开通客货邮线路2条、货运班线3条,投入运输车辆23辆,构建起“城乡公交+小件物流+邮政快递”一体融合共享新模式。2025年初,该县“快商合作进村”项目入选国家邮政局首批典型案例,成为我省唯一上榜案例。

“快件上午到县级共配中心,下午就能送到村里,乡亲们随时都能来取。”榆社县箕城镇柳滩村便民点经营户赵金梅高兴地说。

物流畅通是基础,电商赋能是关键。榆社县聚力打造“山水榆社”区域公共品牌,为小米、陈醋等农特产建立全程溯源体系,扫一扫二维码,产品的“数字身份证”一目了然。同时,通过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全县已带动逾6000人掌握电商技能,134名村民成功开店。

快递业务量的激增,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全县快递电商衍生岗位超500个,带动户均年增收2.4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景。(闫淑娟)

文旅融合创新

在“植物工厂”里,一棵棵蔬菜茁壮成长;在共享农庄内,亲子互动有趣有益;在“稻鱼共生”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太谷区的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与文旅的融合之力扑面而来。在这里,火龙果、小西红柿等果蔬早已摆脱传统种植模式,荷兰玻璃温室、可移动膜结构日光温室、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生产作业,将“科技感”拉满,更引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深耕“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路径,将农业基底与文旅业态精准结合,打造出集农业观光、科普研学、休闲拓展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用“不一样的农业”点燃乡村客流引擎。木瓜、百香果等南方水果在此通过温控、水肥调控等技术实现“南果北种”,8000平方米国际领先玻璃温室里的110个果蔬新品种,既成为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也化作游客眼中的独特景观,让观光农业焕发别样魅力。

科技为农业提质、文旅为乡村聚气、产业为农户增收。多年来,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太谷区周边2个乡镇30个村子近2000名村民致富,通过流转土地、带动种植、吸纳就业、示范引领,在拉动太谷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家门口打工,工资待遇一点不低。”范村镇农户王卫虎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从农业科技展示到亲子研学互动,从沉浸演艺到国防教育,多元文旅业态让乡村不再“偏远”,让农业不再“单调”,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王爱媛)

民生服务升级

科技赋能,民生提质。在我市的乡村,智能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服务模式,一项项贴心的科技应用,让民生福祉触达“最后一公里”。

走进左权县寒王乡里长村,记者看到,这里的老人们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贴心关怀。

李奶奶今年76岁,子女平时工作比较忙,无法经常陪伴在她身边。自从戴上了智能手环,李奶奶的生活多了几分安心。“这个手环可好了,能随时监测我的体温、心率、血压等。要是我身体有啥不舒服,村里人和孩子马上就能知道,可方便哩。”李奶奶笑着说。

近年来,里长村积极探索“数字+养老+医疗”的智能化养老模式,打造智慧养老样板,解决了老人及其子女的后顾之忧。

而在榆社县,畅通的物流网络与遍布乡村的服务站点,将高效便捷的服务精准送达千家万户,让幸福变得触手可及。

一大早,榆社县郝北村的恒泰综合商店里,便有不少村民来这里取快递、办业务。自从这家乡村小店增设了便民服务站功能后,村民们再也不用为取件奔波了。“以前寄东西得托人捎到镇上,费时费力。现在服务站就在家门口。取件寄件方便多了,还能代缴水电费。”村民感慨。这个不过30平方米的服务站,如今已成了村里最热闹的“万能小屋”——不仅能收寄快递、代缴水电费,还能帮忙网购、视频连线、代购药品、代收代卖农产品等。2024年以来,榆社县169个行政村实现便民点全覆盖,日均处理代收代寄、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近万件,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累积起来就是大大的民生幸福。

智慧养老健康监测和村级便民服务数字化,只是我市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晋中的乡村,科技正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融入村民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张颖)

记者手记:科技让乡村更美好

□史俊杰

晋中乡村的冬日图景,正因数智力量的注入而焕发别样活力。温室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山村角落的稳定5G信号、直播间里的农特产品热销、服务站里的数字便民——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科技与乡村深度融合的鲜活画面。

科技为乡村产业振兴筑牢了“硬核支撑”。过去靠经验种植的农户,如今凭数据种田——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智能系统精准调控水肥,让冬季农业突破气候限制,实现“提质又减耗”。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特产品,借由电商物流网络搭建的“空中通道”,配上“数字身份证”溯源,成了全网热销的香饽饽。而写生基地的VR云导览,更让文旅资源与消费市场精准对接,实现“流量变收益”。

科技让乡村治理与民生服务有了“温度”。“智村通”平台实时汇聚产业、治理数据,AI摄像头守护山林安全,让基层治理从“人海巡查”转向“智慧防控”。智慧养老中心的健康监测,让老年人安享便捷照料。科技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融入日常的便民工具。

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紧贴乡村实际。无论是适配山地种植的物联网设备,还是贴合农户习惯的简易操作平台,都彰显着“实用为王”的导向。这种“接地气”的科技赋能,让乡村既守住了田园本色,又装上了“智慧引擎”。

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正是激活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晋中乡野的生动变化证明,正是科技扎根田垄、服务民生,才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策划 / 路丽华

统筹 / 史俊杰

摄影 / 曹伟 杨洋 程婧

报眉设计 / 胡启龙 制图 / 胡启龙